正文 第54章 孫權治吳和南方的開發(8)(2 / 2)

這時,全琮父子進讒言謀害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及張休(張昭子),孫權把他們貶徙到交州。孫弘“佞偽險詖(音幣,bì,邪僻)”,張休與其不和,孫弘乘機“譖訴”,孫權下詔書追賜張休死。這期間,太子太傅吾粲“抗言執正”,為孫霸、楊竺等“所譖害”,被孫權“下獄誅”《三國誌·吳誌·吾粲傳》。

孫權殺了吾粲之後,接連派遣中使(宦官)去武昌“責讓”陸遜。陸遜鬱悶病發,“憤恚而卒”《三國誌·吳誌·陸遜傳》。時為赤烏八年(245年)二月,終年六十三歲。

陸遜征戰一生,為孫權立下赫赫功勳。他一心為國,死後“家無餘財”《三國誌·吳誌·陸遜傳》。陳壽稱讚他:“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三國誌·吳誌·陸遜傳》評。最終竟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陸遜死後,孫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反思,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對孫霸“結朋黨以害其兄,心亦惡之”《資治通鑒》卷七十五。決定在太子、魯王二子之外另立嗣子。他以為這樣做就可以杜絕禍亂,轉危為安了。

其實二宮對立,臣下分立,是孫權一手造成的。本來孫權立孫和為太子是對的,孫霸的德才並不優於孫和,孫權偏要對孫霸“寵愛崇特,與和無殊”。他對孫和、孫霸的曖昧態度,逐漸偏向孫霸的做法,使孫霸產生了“覬覦之望”,使一些大臣趨附於魯王,形成了“黨爭”。其所犯錯誤是非常嚴重的。

赤烏十三年(250年)秋,孫權廢太子孫和,將他幽禁。孫權的“橫廢無罪之子”,引起了正直大臣們的不滿。去年代領丞相的驃騎將軍朱據冒死同尚書仆射屈晃,率領諸將吏“泥頭自縛”,連日到宮門請見孫和。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也各上疏“切諫”,朱據、屈晃“亦固諫不已”。孫權大怒,又一次興起殺戮,他族誅陳正、陳象,又將朱據、屈晃“賜死”或罷官。此外“群司坐諫誅放者以十數”。

接著,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徙故鄣(今浙江安吉縣西北),賜魯王孫霸死。殺楊竺,流其屍於江,又誅全寄、吳安、孫奇,“皆以其黨(孫)霸譖(孫)和也”《資治通鑒》卷七十五。

同年十一月,孫權立幼子孫亮為太子(時年八歲)。當時孫權五子孫奮、六子孫休仍在世,孫權立幼不立長,也不是明智之舉。

252年四月,孫權病重,召大將軍、太子太傅諸葛恪,中書令、太子少傅孫弘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呂範子),侍中孫峻(孫權從叔孫靜之曾孫),“囑以後事”《三國誌·吳誌·諸葛恪傳》。

沒過幾天,孫權便與世長辭了,終年七十一歲。諡為吳大帝,葬蔣陵蔣陵在蔣山南麓。蔣山即今南京市區東的鍾山(紫金山),孫權因避祖父諱“鍾”,將鍾山改名為蔣山。這位“大帝”當是帶著遺憾和不安的心情離開人世的。

孫權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還是一位很有作為的一方之主,他的主要曆史功績是:

(一)實行較為開明的政策,選賢任能,政治社會相對安定,治理東吳比較成功,使江東地區達到相對統一的局麵,為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並為以後的全國大統一打下了基礎。

(二)增加人口,推行屯田,擴大生產,提倡牛耕,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使先進生產關係和生產技術在江南地區發展和傳播,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開發和進步,是“六朝”時期經濟發展的開啟者。

(三)發展海上交通,加強同海外地區的聯係,促進了東吳與近海各地區(如遼東、夷洲、珠崖)及海外各國(如扶南、林邑、大秦)之間不同程度的政治、經濟、文化聯係和交流,這是有著積極而又深遠意義的。

當我們評價孫權時,要全麵看他的一生。既不能因為他的前大半生有輝煌的業績,而無視他晚年所犯的錯誤;也不能因為他晚年所犯的錯誤,而否定他前大半生的輝煌業績。

孫權的一生事跡,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啟示。從他的得失成敗中,可以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