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曹魏向蜀漢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攻勢。
244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發兵十萬餘人與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的夏侯玄,以雍州刺史郭淮為前鋒,由斜穀與子午穀中間的駱穀撲向漢中。這時蜀漢在漢中的守軍不足三萬,很是驚慌,急盼涪城援軍到來。王平認為不能隻是守城,被動挨打,派護軍劉敏領兵到險要之地興勢拒敵。曹軍在興勢受阻,關中百姓及氐、羌轉輸又供應不上,牲畜多死,士氣低落。得知費禕率領援軍即將到達,曹爽等帶領隊伍返回。在退軍途中,曹軍被費禕截擊,曹爽爭險苦戰,才得逃脫。曹軍“失之甚眾”,蜀軍打了一場勝利的防禦戰。
由於這次興勢戰役,費禕又到漢中行圍守,但後來又退到漢壽(今四川險閣縣東北)屯駐。
這時,蜀漢直接統兵的重要將領是薑維。諸葛亮死後,薑維為右監軍、輔漢將軍。243年遷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薑維自以為才武過人,又了解隴西地區的風俗民情,可借羌、胡西北少數民族的力量平定隴西,總想興師大舉北伐。但費禕總是限製他,不給他更多的軍隊,給他的兵不過萬人。費禕還對薑維說:“我們的才能遠不如丞相諸葛亮,丞相過去還不能平定中夏,何況我們?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不變其功業,以等待能者,如果希望靠僥幸而決成敗於一舉,導致失敗,後悔可就晚了。”《三國誌·蜀誌·薑維傳》裴注引《漢晉春秋》。在蔣琬、費禕掌政時期,基本上采取了戰略防禦方針,力求維護諸葛亮在世時的局麵。
總之,諸葛亮死後的近二十年間,蜀漢蔣琬、費禕所從事的是守成工作。這在當時來說是必要的,而且取得了明顯成效。陳壽評論說,蔣琬、費禕“鹹承諸葛亮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合一”《三國誌·蜀誌·蔣琬、費禕、薑維傳》陳壽評。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
四、“樂不思蜀”——阿鬥喪國
費禕死後,薑維遷為大將軍,掌握了西蜀軍權。他差不多年年舉兵北伐(共有九次),取得的成就不大,反而加重了蜀漢人民的負擔。256年,薑維率軍向祁山方麵進攻,因鎮西大將軍胡濟失期不至,在上邽南部的段穀(今甘肅天水市東南)被鄧艾率領的魏軍打得大敗,士卒星散,死亡很多,更引起蜀漢人民的不滿。蜀國當時載入戶籍的有二十八萬戶,計男女九十四萬口,而將士官吏有十四萬二千,平均兩戶就要負擔一個官兵。老百姓生活的艱苦,可想而知。
劉禪昏庸,貪圖享樂。他寵信的宦官黃皓,在董允死後,逐漸為所欲為,政治地位攀升的很快。黃皓先是同侍中陳祗相勾結,開始參與政事。陳祗死後,黃皓從黃門令升遷為中常侍、奉車都尉。中常侍是皇帝的侍從,傳達皇帝詔令,掌理文書;奉車都尉掌陪奉皇帝乘車輿。黃皓身兼二職,出則奉車,入則侍奉左右,成為皇帝親信。到258年(景耀元年)以後,他“操弄威柄”,完全控製了朝政。
劉禪的兄弟劉永,對黃皓得勢非常不滿。黃皓就在劉禪麵前說他的壞話。劉禪把劉永放到外地做官,使他與自己十餘年不得相見。大將軍薑維對劉禪說:“黃皓奸巧,專權自恣,國家將要敗壞在他手裏,應該把他殺掉。”《華陽國誌·劉後主誌》。劉禪不同意。薑維見黃皓的黨羽日多,劉禪又如此昏庸愚昧,心裏有些疑懼,害怕危及自己,便領兵外出,經常駐紮在遝中(今甘肅宕昌縣西),不敢回成都。
262年,曹魏掌權者司馬昭,根據蜀漢的現狀,決定大舉進攻蜀漢,他對大臣們說:
自從平定壽春諸葛誕反叛,我們休養士卒,已有六年(其實不到六年),治兵繕甲,為的是對付吳、蜀。東吳土地廣大而低下窪濕,攻之比較吃力,難以收到功效,不如先平定巴蜀,三年以後,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去滅東吳。西蜀軍隊九萬人,居守成都和其他地方的,不下四萬,餘下的不過五萬,隻要把薑維困在遝中,使其不得東顧,我軍直指駱穀,出其空虛之地,襲擊漢中。像劉禪那樣昏暗,邊城外破,人心震恐,非亡不可。《資治通鑒》卷七十八。
司馬昭對蜀漢情況的了解是比較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