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督農楊敏在背後說蔣琬“做事昏憒(音愧,kuì,糊塗),不及前人(指諸葛亮)。”有人把這話報告了蔣琬,主管官吏還主張懲辦楊敏。蔣琬說:“我確實不如諸葛丞相,不要計較追究這件事。”《資治通鑒》卷七十四。後來楊敏因犯別的罪被捕入獄,人們都以為他活不成了。但蔣琬心地坦然,並沒有因他以前的言論而加重處罰他。
蔣琬這種態度,對維持蜀漢內部的團結起了不小作用。
費禕雖然也注意團結人,但對從敵人方麵投降過來的人則過於相信,喪失了應有的警惕。253年,在一次宴會上,他被魏國投降過來的郭循刺殺。
蔣琬、費禕對“慶賞刑威”等大事的處理,非常嚴肅認真,雖然有時“自身在外”,都能“遙先谘斷,然後乃行”《三國誌·蜀誌·費禕傳》。就是經過谘詢征求意見之後,再做出斷決,最後執行。兩個人互相信任,合作得很好。
劉禪生長於深宮,為人懦弱,不懂政事。諸葛亮死後,他年紀逐漸大了,仍然不理政事,整天在後宮裏吃喝玩樂。時為太子家令的譙周上疏勸劉禪,在“漢遭厄運,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時”,關心政事。“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舉修先帝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三國誌·蜀誌·譙周傳》。宦官黃皓,善於投其所好,劉禪很寵信他。但侍中董允是個正直大臣,他抵製黃皓,使其不能過於胡作非為,地位也沒有得到升遷。“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三國誌·蜀誌·董允傳》。
在外交方麵,諸葛亮死後,吳蜀兩國的聯盟關係雖然出現了一些不信任和猜疑,但由於諸葛亮在世時打下了基礎,這種聯盟關係仍然維持著。
234年,諸葛亮剛死,吳國顧慮魏國趁蜀國微弱時攻取蜀國,就增加了在巴丘(今湖南嶽陽市)的兵力一萬人,一來打算用他們作為援救蜀國之用,二來打算讓他們參與對蜀國的瓜分。蜀國得知消息後,也增加了在永安的守軍,以預防突如其來的變故。並派參軍右中郎將宗預使吳。當宗預出使吳國時,孫權問宗預:“東吳與西蜀好比一家,而我聽說西蜀另外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備力量,這是為什麼呢?”宗預回答說:“我認為,東吳增加巴丘的防衛,西蜀增加白帝的守備,都是適應形勢的需要,都不足以彼此相問。”《三國誌·蜀誌·宗預傳》。孫權大笑,稱讚宗預的坦率耿直,對宗預的敬重僅次於鄧芝和費禕。
延熙四年(241年),西蜀的蔣琬在給劉禪的上疏中說:“與吳國相約兩三次,接連未取得進展,前進後退都很困難。”《三國誌·蜀誌·蔣琬傳》。埋怨吳國未全力踐履盟約。244年,東吳的步騭、朱然上疏孫權,懷疑“蜀國想背棄盟約,跟魏國勾結”,孫權認為西蜀不可能這樣做,說:“我們對待蜀國不薄,聘問贈送禮品,結盟立誓,沒有做對不起他們的事,關係怎麼會惡化到那種地步呢?我以破家擔保,蜀國決不會與魏國勾結。”《三國誌·吳誌·吳主傳》。孫權很有政治頭腦,他了解在蜀漢掌權的蔣琬是貫徹諸葛亮既定方針的人物,是不會破壞吳蜀聯盟而與魏國勾結的。
不久(約在247年),屯騎校尉宗預奉命又一次出使東吳,致以友好之意。臨別時,孫權握住宗預的手,流著淚說:“君每銜命結二國之好。今君年長,孤亦衰老,恐不複相見!”《三國誌·蜀誌·宗預傳》。孫權贈送宗預大珠一斛。延熙十四年(251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出使東吳,這時孫權已經病重,不能親自接見,便問諸葛恪說:“樊建與宗預相比如何?”諸葛恪回答說:“才識不及預,而雅性過之。”《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附《董厥傳》。
盡管吳蜀聯盟關係出現了一些不協調的跡象,但這種關係在蔣琬、費禕掌政時期,維護得比較好,並未遭破壞,而且一直維持到263年蜀漢滅亡。
在軍事方麵,總體上對曹魏采取守勢。開始時,蔣琬認為諸葛亮伐魏的進軍道路艱險,糧運困難,想改變諸葛亮的北伐路線,用水軍由漢、沔襲擊曹魏的魏興、上庸,但許多將領不同意他的意見,蔣琬也就作罷。但在北伐主力軍的駐地上則有所改變,即由漢中改為涪城,漢中則成為前鋒的據點。以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蔣琬自己則從漢中還駐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