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晉代魏和三國的統一(2)(1 / 3)

司馬昭鎮壓諸葛誕之後,把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自己手裏。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見威權日去,遲早要被廢掉,想作最後掙紮。他召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和散騎常侍王業,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我不能坐在這裏,等候被他廢掉的恥辱。現在你們應當和我一起行動,討伐司馬昭。”王經說:“如今大權在司馬昭手中,朝廷官員都為他效力。我們掌握的兵甲太少,沒有力量對付他。這樣做太危險了。”曹髦不聽,從懷中掏出寫在黃色綢緞上的詔書,投到地上,說:“我的主意已定,即令身死,也不可怕,何況還不一定死!”於是率領左右侍從出擊。這時王沈、王業已向司馬昭報信。曹髦的進攻,自然是以卵擊石,結果失敗被殺。《三國誌·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髦》裴注引《漢晉春秋》。

曹髦死後,司馬昭又立了燕王曹宇之子、十四歲的陳留王曹奐為帝。

司馬昭的專斷朝政,除遭到一些武裝勢力和曹髦的反對外,還受到一些有影響的名士的消極反抗。不少人由於對司馬氏的擅權不滿,又怕遭到殺身之禍,便采取玩世不恭的姿態,企圖逃避現實鬥爭。他們輕蔑禮法,縱酒玩樂,放浪形骸。司馬昭對這部分人實行分化瓦解,爭取他們中一些人的支持。如所謂“竹林七賢”中的山濤、阮籍、向秀等人,在司馬氏的恩威並施之下,先後都投靠了司馬氏。見《晉書》各本傳。隻有一個嵇康因為與曹魏宗室聯姻,堅決不肯屈從司馬氏。山濤曾推薦他出來當官,而他給山濤寫了一封信,表示與他絕交。最後,司馬昭以“非毀典謨”、“言論放蕩”、“害時亂教”《晉書·嵇康傳》。的罪名,將嵇康殺掉(262年)。餘下的也就不成氣候了。

這時,司馬氏的政敵,幾乎被清除殆盡,司馬昭真的要當皇帝了。但他考慮在登上皇帝寶座之前,最好再建立些“功業”,多撈些政治資本。263年,他命令鄧艾、鍾會率軍將蜀漢滅掉(詳見本章第四節)。

在劉禪即將投降時,魏帝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劉禪投降後,魏帝又命晉公“以相國總百揆”《晉書·文帝紀》。

264年,司馬昭稱晉王,立他兒子司馬炎為王太子、副相國,撫軍大將軍。第二年,他沒來得及當皇帝就死了,把皇帝的寶座留給了他的兒子司馬炎。司馬炎先繼承晉王王位,不久,曹奐“禪讓”,司馬炎稱帝(史稱晉武帝),建立晉朝,曆史上稱為西晉。司馬炎追尊司馬昭為晉文帝。

司馬昭走的道路同曹操一樣,先為侯,後為公、加九錫,又為相國,為王。死後司馬炎繼承相國(或丞相)、王位,很快稱帝。可以說司馬昭是曹操第二,司馬炎是曹丕第二。曹氏能夠代漢稱帝,司馬氏照樣畫葫蘆,也代魏稱帝。

曹魏帝係表:

三、“蕭規曹隨”——蔣琬、費禕守成

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按諸葛亮臨死時的推薦,以蔣琬為輔政大臣,先任尚書令,領益州刺史,後遷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後又詔命蔣琬開府治事,加為大司馬。蔣琬共執政十二年。

費禕是蔣琬的副手,先為後軍師,後為尚書令,封成鄉侯。延熙九年(246年)蔣琬病死前,費禕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領益州刺史,掌握蜀國軍政大權,延熙十五年(252年)開府治事。次年去世,共執政七年。

蔣琬和費禕執政後,基本上采取“蕭規曹隨”西漢初年蕭何和曹參先後為丞相。曹參按照蕭何建立的規章製度辦事,“守而勿失”。後以“蕭規曹隨”比喻後人依照前人的成規進行工作。的方針,繼承諸葛亮的政策,對內保國安民,休養生息;對外通好孫吳,北伐曹魏的事有所節製。他們兩人合作得比較好,雖然不如諸葛亮那樣勵精圖治,但基本上能維持蜀漢安定的局麵。

在內政方麵,蔣琬和費禕都注意團結蜀中官吏。

由於蜀漢剛剛失去諸葛亮,遠近的人都惶恐不安。蔣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三國誌·蜀誌·蔣琬傳》。

東曹掾楊戲平時性情孤傲,蔣琬和他交談的時候,他時常不答理。有人在蔣琬麵前說楊戲的壞話:“你和楊戲談話看不到他答話,楊戲輕慢上司,不也太過分了嗎?”蔣琬回答說:“人的想法不同,如同各自的麵孔一樣;當麵順從背後議論,這是古人引以為戒的。楊戲要是讚同我說得對,就不是出於他的本意,要是反對我說的話,就彰顯了我的錯誤,所以他才沉默不語。這才是楊戲高興做的事。”《資治通鑒》卷七十四。他對楊戲的態度並不計較,而且予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