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五年(262年),孫休立朱氏為皇後,立子孫(音灣,wān)為太子,以濮陽興為丞相,掌軍國大事,以左將軍張布“典宮省”。永安七年(264年)七月,孫休病重,死前召丞相濮陽興進宮,將太子托孤給他。孫休死後諡為景皇帝,朱皇後為朱太後。
孫休死後,掌政者希望有一個年長而且有為的人當皇帝,有人多次向濮陽興、張布推薦烏程侯孫皓(孫和之子)。濮、張二人沒有政治頭腦,竟認為合適,經朱太後同意後,便迎接孫皓當了皇帝(時年二十三歲),改元元興。
孫皓稱帝後,“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三國誌·吳誌·三嗣主·孫皓傳》。引起上下失望。濮陽興、張布深為後悔。有人向孫皓報告,孫皓便將濮、張二人殺掉了。
甘露元年(265年),孫皓逼孫休妻朱太後自殺,把孫休四個兒子集中放逐到吳郡小城。接著將兩個大者孫、孫(音躬,gōng)追殺了。
建衡二年(270年),孫皓寵幸的左夫人王氏(一說張氏)卒,孫皓“哀念過甚,朝夕哭臨”,數月不出,民間傳說孫皓已死,章安侯孫奮當為天子。孫皓便將孫奮及其五子統統殺掉,稱為“國除”《三國誌·吳誌·吳主五子·孫奮傳》。
至此,孫權的七個兒子全部離開人世,或病死,或被殺,沒一個長命的。這主要是孫氏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而與孫權的立廢失當,造成同族相殘有很大關係。
孫皓是三國時期突出的暴君。他即位後,“法禁轉苛,賦調益煩”《三國誌·吳誌·賀邵傳》。政治更加腐敗不堪。侍中韋昭(後因避晉諱稱“曜”),著有《國語注》等書,是東吳著名的學者。他參加國史的編寫工作,孫皓要為父親孫和作本紀,韋昭認為孫和未當皇帝,應放在列傳裏,孫皓大怒。孫皓同群臣宴飲時,不管酒量大小,都要以七升為限,喝不下去就硬灌。韋昭的酒量不過二升,暗中以茶當酒。孫皓嫌他不多飲酒,“積前後嫌忿”,把他下獄,最後殺掉。《三國誌·吳誌·韋曜傳》。常侍王蕃“體氣高亮”,平時不“承顏順指”,在一次酒會中“沉醉頓伏”,孫皓說他是假醉,便在殿中把他殺死。《三國誌·吳誌·王蕃傳》。孫皓對於他不滿意的人,還用“剝人之麵,或鑿人之眼”等殘酷手段加以殺害,弄得“上下離心”《三國誌·吳誌·三嗣主·孫皓傳》。人人自危。
孫皓窮奢極欲,追求生活享樂。265年,他遷都武昌,要揚州百姓溯流輸送大量貢物,百姓負擔很重,困苦非常。左丞相陸凱引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三國誌·吳誌·陸凱傳》。勸孫皓不要以武昌為都,以減輕人民的負擔。次年,孫皓遷回建業後,不久,又大造新宮——昭明宮(也稱顯明宮),郡守以下的官吏要到山裏監督老百姓砍伐木材。他還大開苑囿,修建土山樓觀,功役的費用,以億萬錢計。他還命令士兵從事雜役,甚至征發江邊的戍卒為他驅捕麋鹿,以供享樂。孫皓的愛妾使人到市場上去搶奪老百姓的財物,司市中郎將陳聲要以法製裁她。孫皓得知後,以別的罪名,用燒紅了的鐵鋸,將陳聲的腦袋鋸掉。《三國誌·吳誌·三嗣主·孫皓傳》。
孫皓的殘暴統治,造成“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蓄”《三國誌·吳誌·賀邵傳》。廣大人民群眾不堪奴役和搜刮,紛紛起來反抗。其中聲勢較大的是山民施但領導的起義。寶鼎元年(266年),施但“因民勞怨”,在吳興郡永安縣(太湖南),聚眾數千人暴動。他們北上進攻建業,發展到一萬多人,後來失敗了。天紀三年(279年),孫皓下令核實廣州戶口,以加強統治和剝削,引起群眾的不滿。士兵頭目郭馬等“因民心不安”,發動兵民暴動,殺死廣州督虞授和南海太守劉略,後來也失敗了。《資治通鑒》卷八十。
孫皓的殘暴統治,也引起一些將領的不滿,有的甚至投降北方。建衡二年(270年),夏口督孫秀投降西晉。司馬炎以其為驃騎將軍,封會稽公。司馬炎破格封孫秀(孫皓從弟)為公,目的是爭取更多的吳軍將領來降。天璽元年(276年),京下督(鎮守京口)孫楷(孫韶之子)也投奔西晉,被拜為車騎將軍,封丹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