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晉代魏和三國的統一(4)(2 / 2)

孫皓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社會階級矛盾的發展,使東吳的統治進一步動搖,其滅亡隻是時間問題了。

六、“一片降幡出石頭”——晉滅吳

265年司馬炎稱帝後,經過一番整頓,內部逐漸安定下來,便準備南伐東吳。

269年,司馬炎選派“經緯文武”的羊祜(音戶,hù)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南方重鎮襄陽。羊祜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是蔡邕的外孫。曹爽掌權時征辟他當官,他推辭不就。司馬昭控製曹魏政權時,他被拜為相國從事中郎,掌機要,不久,遷為中領軍,統領宿衛兵。晉武帝即位後,以羊祜為尚書右仆射、衛將軍,掌握“樞機”,成為西晉統治集團中的重要人物。為了滅吳,晉武帝把羊祜從中央調到荊州前線。

為了建立強大的水軍,渡過長江,在羊祜的建議下,司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在蜀中修造戰船,訓練水軍。

這時,東吳都督荊州沿江地區軍事的,是有政治軍事才能的鎮東大將軍陸抗。

陸抗字幼節,是陸遜的兒子,孫策的外孫。陸遜死時,他才二十歲,被拜為建武校尉,246年,遷為立節中郎將,同威北將軍諸葛恪換防。陸抗臨走時,將屯防處的城圍、房屋都加以修繕,居廬附近的桑果,也都保持完好。諸葛恪一入屯防,“儼然若新”,而他原來屯防處一些毀壞的地方,卻沒加修理,於是感到很慚愧。這件小事表明了一個年輕將領的與眾不同。孫亮即位後,拜陸抗為奮威將軍,後又遷為征北將軍。孫休時為鎮軍將軍,都督西陵。孫皓即位後,加鎮軍大將軍,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鎮守樂鄉(今湖北鬆茲市東),和羊祜對峙。

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不滿,多次上書勸諫孫皓對內改善政治,“隨才授職,抑黜群小”,改變“庶政陵遲,黎民未乂(音義,yì,安定)”的狀況,對外加強防守,要從自己實際力量出發,不要輕舉妄動,消耗實力;並指出依恃長江天塹是靠不住的,是“守國之末事”《三國誌·吳誌·陸遜傳》附《陸抗傳》。孫皓拒不采納。陸抗對東吳能否繼續統治下去,很擔心。

在軍事上,陸抗注意加強荊州的防務。他能夠從實際出發,比較靈活地采取應敵對策,最明顯的事例就是平定步闡反叛。

272年,東吳的西陵督步闡據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叛吳降晉。當陸抗督軍征討步闡時,司馬炎派荊州刺史楊肇去西陵接應步闡,並派羊祜領步兵進擊江陵,徐胤(時為巴東監軍)督水軍進擊建平(今重慶巫山縣),東西線配合行動。

根據這一形勢,陸抗沒有馬上奪取西陵,他命令軍隊先搶修一道堅固的圍城,內以包圍步闡,外以抵禦晉兵。士兵們晝夜拚命趕築,很苦累。諸將有些不解,說:“現在應該乘三軍銳氣正盛,急速攻打西陵,等晉兵到時,城一定可以攻下。何必築圍城,使士民疲弊呢?”陸抗解釋說:“西陵城很堅固,糧穀又充足,且多防禦工具。攻打它不能馬上拿下來,晉兵一到,而無準備,勢必表裏受敵,怎能抵禦得了呢?”《三國誌·吳誌·陸遜傳》附《陸抗傳》。諸將還想攻打。陸抗為了“服眾心”,就讓他們去試攻,果然失利。等到築圍完成,羊祜的軍隊已逼近江陵,楊肇的軍隊也快到西陵了。

原來陸抗在江陵北部一帶築有大堰攔水,以防敵人進攻。羊祜想利用大堰以船運糧,怕吳軍掘堤放水,因此揚言要破壞大堰以通步兵。陸抗聽說之後,明白了羊祜的用意,忙命部下破堰放水。羊祜無奈,隻好以車運糧,大費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