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晉代魏和三國的統一(5)(2 / 2)

277年,吳孫皓因會稽人張俶精於告密,對他極為寵信,以其為司直中郎將,主持國家安全工作。張俶設置偵查員(彈曲)二十人,專門調查指控官員的不法行為,於是互相告發檢舉,使監獄爆滿,人心浮動。

278年,羊祜病重,還念念不忘平吳之事,要求朝見司馬炎。司馬炎派中書令張華到羊祜家探望請教。羊祜說:“孫皓的暴虐,已到極點,如在今天進擊,可不戰而克。如果孫皓死去,吳國出現英明的君主,我們雖有百萬之眾,想窺探長江都不可能,那可是後患啊!”《晉書·羊祜傳》。張華完全讚同。羊祜說:“完成我誌願的,那就是你!”

不久,羊祜也離開人世,終年五十八歲。司馬炎以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279年,益州刺史王濬又上書說:“孫皓荒淫凶逆,應該早日征伐東吳。如果孫皓身死,更立賢主,東吳就將成為強敵了;我造船七年,有的船已經逐漸腐朽敗壞;同時,我年已七十,死亡日期已經臨近。這三者有一樣不順,東吳就很難圖取。誠願陛下不要失掉良機。”《晉書·王濬傳》。這時雖然晉朝內部仍有不主張伐吳的,但司馬炎還是決定大舉南征。

十一月間,司馬炎發兵二十多萬,分為六路,在東西千裏的邊境線上,同時出擊。鎮東大將軍琅玡王司馬伷向塗中(今江蘇南京市六合區北);安東將軍王渾向牛渚;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向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領巴蜀軍沿江東下。太尉賈充為大都督,節製諸軍。

戰爭正像羊祜所估計的那樣,東吳的軍隊沒有多大抵抗能力,晉軍所向披靡。杜預向江陵、王渾向牛渚的軍隊一路克捷。王濬軍順流而下,在江中要害處,用炬火燒斷吳軍設置的鐵鎖鏈的阻礙,斬軍殺將,屢獲勝利。夏口以西的吳軍很快瓦解。王濬同胡奮、王戎一道,攻下夏口、武昌。吳軍將士望風而降,晉軍直逼建業。

這時,東吳堅決抗擊晉軍的,隻有新任丞相的張悌和少數將領。張悌是有政治軍事才能、忠於東吳政權的人。他自知東吳必敗,隻是為了盡“臣節”,而去效死沙場。他督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領兵三萬,渡江迎擊王渾軍。到牛渚時,沈瑩勸張悌先不要渡江北上與晉軍決戰,要積蓄力量,等待東下的晉軍水軍到來時再戰。張悌不同意,說:“吳之將亡,賢愚所知,不是今天才清楚的。我怕晉水軍到來時,眾心駭懼,不可複整。現在渡江,還可以同敵軍決戰一番。若像你所說的那樣,恐怕士眾就要散盡了。坐等敵人到來,沒有一個人死難,這豈不是個恥辱!”《三國誌·吳誌·三嗣主·孫皓傳》裴注引《襄陽記》。於是,引兵渡江,同晉軍交鋒。經過激烈戰鬥,吳軍失敗,張悌及部將孫震、沈瑩等戰死。孫皓急忙派陶濬準備領兵迎敵,做垂死掙紮,但當天晚上,拚湊起來的兩萬多士兵,都逃跑了。

這時東路司馬伷的軍隊也逼近建業。孫皓見山窮水盡,無力抵抗,隻得分派使者到王渾、王濬、司馬伷等處請求投降。他還致書臣下,說“張良、陳平去楚,入為漢臣,舍亂就理,非不忠也”,要他們歸附晉朝;還說“大晉平治四海,正是英俊展節之秋”,要他們在歸晉後,做出一番事業來。《三國誌·吳誌·三嗣主·孫皓傳》裴注引《江表傳》。不久,王濬的軍隊八萬人先開進石頭城,孫皓向王濬投降。正像唐朝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一詩中所寫的那樣: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孫皓降晉是280年三月的事,至此,九十多年的分裂局麵結束了,三國歸於統一。

孫皓投降後,被遷往洛陽,司馬炎封他為歸命侯。孫皓登殿稽首,拜見晉武帝。司馬炎賜坐說:“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孫皓回答說:“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看來,他並未甘心屈服,不像劉禪那樣“樂不思蜀”。

後來,晉武帝問東吳舊臣薛瑩:“孫皓滅亡的原因在哪裏?”薛瑩回答說:“孫皓君臨東吳,親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保,所以危亡。”《三國誌·吳誌·薛綜傳》附《薛瑩傳》裴注引幹寶《晉紀》。薛瑩的話是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