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宣傳、外交等活動外,文化交流,包括教育交流項目和人員交流也是美國進行心理戰的一種主要方式。美國通過這種方式向來到美國的學生、教師、專業人員等傳播美國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而這些人回國後再去影響其周圍的人,以此美國也可以達到心理戰的目的。
1954年7月,艾森豪威爾給國會提交一份報告,要求國會批準撥款500萬美元進行“國際事務中出現的不同尋常的事件”,即擴展文化交流和國際商品交易會。艾森豪威爾認為“立即采取行動來展示我們的自由企業製度之下的產品和文化觀念的優越性”是很重要的。國會立即同意了艾森豪威爾的要求,建立了一個總統特殊緊急情況基金,以資助私人企業參與商品交易會,並資助戲劇、音樂和藝術團體在國外巡回演出。1955年又重新撥款,1956年國際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易會法案通過,該法案授權政府永久地資助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易會活動。
事實上,美國的私人資金會、非營利性基金會、宗教團體,以及一些大型公司很多年來一直在資助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易會。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當納粹法西斯開始影響拉丁美洲的時候,政府才開始涉足此項活動。冷戰開始以後,美國通過了富布賴特和施密斯—蒙德特法案以支持教育和文化交流,但是這些活動卻與政府的宣傳活動分隔開來。及至1953年,政府的宣傳部門——美國新聞署成立之後,國務院仍然繼續支配文化交流事務。很顯然,緊急基金是為說服其他國家的民眾接受美國的目的而服務,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易會則是美國的一個長期計劃,目的是在國外為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政策創造一個有利的氛圍。
在國會批準緊急基金之後不久,艾森豪威爾便提出了一個“人民對人民”的計劃。這個計劃鼓勵普通美國民眾、非政府組織,以及私人企業都參與其中,為美國的公共關係而服務。在“每一個人都是外交家”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大批平民參與到了文化交流活動中,慷慨地招待外國來的遊客,為在國外的團體收集書籍和雜誌,與國外城市結成姐妹城市等等,以促進國外民眾對於普通美國民眾的好感。這樣的活動使美國一舉兩得:一方麵可以進行國際宣傳,另一方麵則可以進行國內動員,使普通民眾也可以參與到冷戰當中。
緊急基金和人民對人民計劃事實上都反映了美國的擔心,即擔心共產主義可能會通過和平外交和文化滲透而征服世界。蘇聯集團與外界交流的主要途徑就是人員交流,文化團體的巡回演出,以及參與國際性的商品交易會。在斯大林時期,蘇聯很少參加商品交易會,但是斯大林去世後,蘇聯參加商品交易會的次數逐漸增多。1954年,蘇聯在26個國家參加了60次商品交易會;到了1955年,便增加到參加了45個國家舉行的170次商品交易會;其文化交流活動也日漸增加,在1953到1955年之間,蘇聯文化團體的出行增加了兩倍。此外,蘇聯的文化政策也日漸寬鬆,蘇聯開始允許知識分子和作家們比較自由地發表觀點,允許更多外國人入境旅遊。從1953年4月開始,蘇聯允許美國人進入蘇聯境內旅遊,結果大批運動員、藝術家、學生、教授、記者,甚至國會議員都得到了進入蘇聯的簽證。
但是,蘇聯的這些舉措沒有被美國的分析家們認為是蘇聯在尋求和平的表現,相反,他們認為這是蘇聯在進行一個更大的“文化攻勢”,以此向世人展示蘇聯文化的豐富,從而貶低美國的消費文化。美國擔心,蘇聯的宣傳會損害美國在國外的領導地位。如一份美國新聞署文件所言,許多外國人認為“美國文化貧瘠”,“美國人尤其是一個純粹由機械、技術和物質主義文明造成的喜歡小器械的民族”,因此美國新聞署認為有效的文化項目將會消除國外對於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的不信任。
艾森豪威爾本人對於文化交流項目的作用也情有獨鍾。他本人曾多次強調對文化項目很感興趣,在給他的兄弟埃德加·艾森豪威爾的信中他寫道,世人對於美國了解得很少,因此很有必要糾正人們對於美國的文化標準和藝術品位的一些誤解。他寫道,“歐洲人被告知,我們是一個崇尚物質主義的民族,我們隻依靠高爾夫球、足球、賽馬,尤其是殘忍的拳擊比賽來消遣。我們的成功隻被描述在汽車行業,而不是任何文化著作方麵。”而且,歐洲人認為“精神和文化價值觀”在這個國家幾乎不存在。他埋怨道,在有些地區,美國被認為是好武的、大國沙文主義的。因此很有必要糾正這些錯誤的印象,向世人證明與美國結盟才是進步所在。
基於這種考慮,艾森豪威爾要求建立緊急基金,緊急基金由美國新聞署和行動協調委員會管理。行動協調委員會建立了兩個工作小組來監督文化項目和商品交易會的進行。這兩個小組負責組織、協調以及選擇“能夠加強世界對於美國的藝術和文化欣賞的理解”的項目。與艾森豪威爾的想法一致,行動協調委員會的指導方針也強調了私人、文化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進行最大限度的合作。
緊急基金主要是在“自由世界”進行活動。行動協調委員會確定商品交易會和文化項目的重要性,並且與舉辦國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趨勢”相聯係,那些最有可能“受到共產主義滲透”的國家和地區是最主要的考慮,因此最初西歐便是美國考慮的一個重點,因為當時美國正尋求在西方軍事條約框架內重新武裝德國。但是後來,隨著美國意識到歐洲已經接受了美國的高雅文化,便逐漸將重點轉向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自從戰爭結束以後,蘇聯和東歐國家就已經參與到各種商品交易會中,而美國則一直置身其外。1954年,艾森豪威爾意識到,美國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忙於準備戰爭而難得參加這樣的盛事以展示和平所帶來的成就。於是,艾森豪威爾決定改變這一點。他要求從緊急基金中撥款225萬美元來進行商品交易會。貿易部、國務院和美國新聞署都參與到商品交易會的計劃工作當中,並製定了兩個基本的目標:其一,商品交易會要宣傳的主題是美國大部分的工業產品都是自由企業製度的結果;其二,商品交易會還要強調貿易是一個雙邊事務。為了指導商品交易會,貿易部聘請了大批建築師和設計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