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美國新聞署針對各目標人群進行的宣傳(1 / 3)

盡管美國新聞署管轄的美國之音主要向共產主義國家廣播,但是自由世界的聽眾卻是美國新聞署的主要目標。根據美國新聞署的戰略原則,“我們與蘇聯主要競爭自由世界的民眾的美國新聞署觀點。我們主要關注的是自由世界裏不夠堅定的人、三心二意的人、迷惑不解的人、無動於衷的人,以及遲疑不定的人。”

美國新聞署在全世界91個國家設有208個機構,但是沒有一個是在鐵幕之後的國家。到了50年代末,美國新聞署在歐洲設有大約有50個機構,近東和南亞34個,拉丁美洲40個,非洲34個,遠東50個。從美國新聞署的財政分配和人員組成來看,其主要目標在德國、奧地利、日本和印度。1955年,美國新聞署在德國雇用了152名美國人和1581名德國人,年花費為250萬美元。在奧地利雇用了52名美國人和303名奧地利人,年花費80萬美元。其他主要項目集中在法國和意大利。此外在西班牙、南斯拉夫、希臘等國家也有相當規模的活動。

如前麵章節中所提到的,在杜魯門政府時期,美國新聞節目變得非常具有宣傳性質,側重強烈的反共主題。在1948年到1952年期間,新聞節目的主題明顯從“給世人提供關於美國的、豐富的、公平的形象轉變為強烈的反共”,而且美國的媒體語調過於尖刻、憤怒、對抗,而且過多地強調美國的能力。

在傑克遜委員會的建議下,美國的媒體慢慢轉變了,從官方的新聞材料中刪去了激進的反共內容,將其轉入秘密宣傳途徑,由中情局秘密資助的電台繼續進行顛覆性的反共廣播。而美國之音則逐漸采取了一種令人尊敬的、客觀的形象,盡力給聽眾提供“更加積極的概念,表明美國不隻是關注反共,而且還代表人類的價值觀,並且致力於人類的進步”。美國新聞署盡力地向他國表明“美國深厚的道德品質表明美國人代表了積極的價值觀,包括積極的自由——學習、辯論、工作、生活,以及服務的自由”。以便向自由世界提供希望,保持其士氣。

因此,在艾森豪威爾執政時期,美國的官方宣傳主要側重於積極的主題,這對於美國的心理戰略尤為重要,也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1953年的NSC162/2文件所說,“有人認為美國對於蘇聯的態度過於頑固,不妥協……反映出太多的反共考慮。我們重要的盟國也關注美國國內反共的發展,對它們來說,這與我們在自由世界的事業中擔任的領導角色是不一致的。這些盟國的看法會損害(我們之間的)合作,如果不克服的話,可能會毀掉聯盟,”因此NSC162/2建議,美國需要與反共無關的建設性的政策:“美國和盟國必須一致尋求創造以及維護自由世界對於其基本的思想和製度的希望和信心,而不是僅僅反對共產主義的威脅,相反要提供一種比共產主義更加優越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樣的話自由世界的民眾就更容易接受美國的政策。

因此,總體說來,在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的公開和隱蔽宣傳被很好地結合起來,取得了美國所希望的預期結果。如1953年國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大多數國家幾乎都充滿了美國的宣傳,而且民眾懷疑任何他們能夠覺察到的宣傳”。1960年的一份調查報告則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美國的宣傳策略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以至於“蘇聯的宣傳家們發現必須公開地借鑒美國的(宣傳)技術”。正如前麵章節提到的,美國一般使用更加微妙的宣傳策略來影響公共的觀點,向蘇聯施加壓力迫使其接受美國的提議,表現美國對於和平及裁軍的誠意,以及揭露蘇聯的不真誠。因此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美國的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美國新聞署的正式的使命就是“描繪美國人民生活和文化的各個方麵,以幫助(世界)了解美國政府的政策和目標”。正如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所解釋的,“從長遠來看,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增加國際社會對於我們的了解,我們的宗教信仰,我們的政府形式,我們的教育體製,我們對於別人的興趣,我們對於藝術的熱愛,這些都會引起他國對我們的尊敬,(他國)會認為我們在自由世界有能力進行明智的領導。”

盡管在我們現在看來,美國新聞署出版的一些宣傳美國的生活方式的材料有些可笑和虛偽,但是在冷戰中,美蘇兩國都非常重視對於日常生活的宣傳,都想在西歐民眾中造成一種印象,即隻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最佳的,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對方的生活方式優越。因此生活水平、消費品、文化的成熟、科學成就、家庭關係、教育體製、社會價值以及經濟利益都是冷戰宣傳的主題,種族、階級和性別問題也不例外,也為美國的外交政策服務。美國新聞署努力向受眾表明,美國正在致力於解決少數民族的民權問題,美國的資本主義能夠使所有的美國人受益,工人們享受到了他們的勞動果實,而婦女們則過著充實的幸福生活。

美國新聞署將美國人刻畫成“勤勞的”、“機智的”、“樂於改變的”、“自我批評的”、“負責任的”以及“多才多藝的”。根據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美國人“幾乎沒有階級感”,他們“不斷地追求社會各個方麵的進步和改善”。很多美國人都擁有私人小汽車、電視機和收音機。而且美國人還可以得到免費的公立學校教育、四車道的公路、大量的閑暇時間以及充裕的醫療服務。美國新聞署還強調“自由的思想和言論是美國民主中最基本的因素”,“美國的經濟主要是由消費者來指導”。聯邦政府被描述成一個非集權化的政府,在美國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但又不是過度的作用。聯邦政府為工人、需要幫助的人和老年人提供社會保障,監督最低工資,協調勞資矛盾以及執行國家的對外政策。在美國的政府體製中,“人民擁有完全的主權”。憲法保證所有公民的權利和自由,政府官員們不論職務高低,都可以“通過撤銷或彈劾而被免職”。此外,美國還被描述成一個信仰宗教的國度,在這裏,信仰各種不同宗教的人們和平共處,自由地敬拜自己所信仰的神靈。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強調宗教在美國社會中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持各種信仰的人在寬容和合作的氛圍中共同生活和工作。

美國的人權狀況也一直是世界關注的對象,因此,美國不遺餘力地要宣傳其人權狀況的進展。但是據美國新聞署的調查,其宣傳效果卻不容樂觀。直到1954年高等法院作出“隔離但平等”的決議之後,美國新聞署便利用此項決議大做文章,在幾乎所有美國新聞署插手的雜誌上發表文章,宣傳美國已經消除了種族歧視。但是好景不長,不到一年時間,美國國內對高等法院決議的抵製使美國新聞署的宣傳遇到了挫折。1955年爭取民權的艾莫特·特爾(Emmert Till) 被殺,1956年在阿拉巴馬州白人頑固主義者阻止奧特林· 路斯(Autherine Lucy )入校,1955到1956年蒙特立市黑人對於公共汽車的抵製,以及南方諸州對於黑人人權的反對,一係列事件使世界格外關注美國的種族主義。尤其是1957年9月的小石城事件給美國的人權狀況帶來了一係列的負麵影響。艾森豪威爾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在海外,蘇聯和歐洲的蘇聯喉舌在大肆宣傳小石城的‘反黑人的暴力’是在‘美國政府的縱容之下進行的。’”在對美國國民的電視演講中,艾森豪威爾說道:“在我們麵臨嚴肅形勢的時刻,由於共產主義對於我們這個基於人權的政府體製所懷有的憎恨,很難誇大(小石城事件)對於世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安全、我們的聲譽和影響所帶來的傷害。我們的敵人正在為此而得意洋洋,並且到處利用此事件來歪曲我們的整個國家。我們被刻畫成違反聯合國憲章所製定的標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