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同宗同源,文脈相承,血脈相連,但由於曆史地理等原因和長時期的阻隔,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思想觀念、區域文化、風俗人情、外來影響等多方麵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在這半個多世紀裏,海峽兩岸的交流起起伏伏,有時受到嚴格的限製,有時又會有所緩解深入,這鮮明地體現在語言交際中。

兩岸語言同出一源,通用語在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都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早在春秋時期,《論語·述而》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就是說,孔子誦讀《詩》《尚書》和執行禮儀時用雅言。雅,即常也,正也,包含莊重典雅的意思。雅通夏,雅言就是夏言,即中原地區的方言,華夏部族的共同語。這表明當時聚居在中原一帶的北方華夏民族已經有了一定的“區域性共同語”——雅言。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官話”開始萌發起來。一說官話是當時官場上以及各種莊重的場合官吏和知識分子所使用的語言,是社會群體在口頭交往中自然形成的。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官”通“公”,官話就是共同語。官話大體上是在書麵語的基礎上使家鄉話盡量向以北京音為中心的北方話靠攏,王理嘉:《從官話到國語和普通話——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及發展》。是民族共同語的初級形式。官話到了清末以後又稱為“國語”。國語可分為老國音和新國音兩個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後,“國語統一籌備會”決定放棄“老國音”,采用以實際存在的北京音為標準的新國音,使“國語”言文一致。台灣一直沿用“國語”這一叫法,並在一段時期內積極推行。大陸是在1955年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漢民族共同語”是目前工作和需要解決的最迫切的具體問題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一章第二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第三條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可見,二者都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漢民族共同語。但由於上述種種因素,現在的大陸普通話與台灣“國語”之間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差異,在詞彙方麵的體現尤為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的交往有所發展,20世紀90年代交往有所加深。當前,這種交流正呈迅速升溫的趨勢,交流的廣度、深度、速度都在增加。為適應這種新的形勢,本書將較為全麵、深入、係統地展開海峽兩岸日常生活詞語的比較分析,對此有彼無或彼有此無的詞語,海峽兩岸共有的同形同義詞語、同形異義詞語、同義異形詞語,以及同中有異詞語等的結構、功能、類型、分布、造詞理據及異同原因等展開較為精細的描寫和解釋。本書將海峽兩岸詞語運用現狀的研究重點放在描寫和解釋對日常生活、看書讀報、旅遊交通等影響很大的詞語上。日常生活交際用語是交際裏重要的部分,其差異往往比較大,因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交際環境中往往會出現不同的用語。人與人都是不同的,人與人的交際也不盡相同,即使交際得密切了、頻繁了,但日常生活在變化,新的事物會不斷出現,長期以來仍會表現出差異。強化研究的針對性,將學術性和實用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希望能夠有效地為兩岸交流服務。

關於本書研究語料的選取,目前海峽兩岸詞語比較研究選取的語料大多為第二手間接語料,基本涉及如下領域:一是將台灣報紙雜誌中出現的詞語與大陸普通話作比,二是將台灣文學作品中出現的詞語與大陸普通話作比,三是將台灣公文中出現的詞語與普通話作比,四是將台灣的一些專業術語與大陸的相關術語進行比較。可見,對台灣日常生活詞語的關注較為不足。其實,比較大地影響交際的往往是日常生活用語。如果研究的生活基礎不牢靠,較少真正從生活中來,就不能及時到位地為交際服務。如果想最為真實地反映出海峽兩岸詞語的差異,尤其是日常生活交際詞語的差異,動態的口頭語料應是最為直接的首選。

筆者2012年2月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進行了半個月的交流訪學活動,又於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間在台灣師範大學做了三個月訪問學者,與部分台灣學者、學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流,又與能夠接觸到的餐飲業服務人員、商場服務人員、導遊、普通住家百姓等進行了一定的交流。通過這些實地調查,較為直觀、真實地了解到台灣語言使用現狀,並獲得了較有價值的直接語料。同時,本文還綜合使用和參考了相關書籍、論文、詞典、網絡、廣播、電視、語料庫中的語料。作者將現有可選用的語料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為日常交際口語,也是最能直接反映民眾現實生活的語料。第二層級為媒體語言,包括電視、電台、報紙、雜誌、網絡等的用語,以及詞典和語料庫中的詞語。這一類詞語大多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但也有一些經過人為的修飾,也能較好地反映日常生活交際。第三層級為書麵文學作品語言,這一類用語往往經過藝術化的加工,某種程度上要超越現實生活中的用語,離日常交際語言有一定的距離。本書將語料選取的著眼點放在第一、二層級上,盡可能真實地反映海峽兩岸日常社會生活交際用語的異同,並做出描寫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