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 2)

(二)故宮博物院成立

在1915年12月31日至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的洪憲醜劇夭折之後不久,故宮裏出現了遜帝溥儀複辟的又一醜劇。當年,那些不死心的保清末帝號的遺老,以封建軍閥張勳為首的仍梳發的辮子軍,以及戊戌變法時的保皇頭目康有為互相勾結,於1917年5月擁戴溥儀在皇宮複辟。刹時間京城內清朝龍旗代替民國的五色旗,忠於清室的軍閥張勳從徐州帶兵進京,擁立溥儀複辟,一群留發遺老進宮跪呼萬歲。溥儀召見成隊的清室忠臣。經溥儀任命,張勳為內閣議政大臣,康有為任弼德院副院長(弼德院就設在緊鄰禦花園的坤寧門內東邊北朝房)。這種妄圖逆曆史車輪而動的事,十二天便垮台了。在舊民國成立之前,曾商定給遜清室優待條件,如清帝遜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民國政府負責保護責任。但是溥儀不想遷出皇宮,他把複辟的希望寄托在張勳等保皇複辟的勢力上,但到頭來仍隻是曇花一現而已。

1924年初冬,在京的馮玉祥將軍、攝政內閣黃郛總理,及名流學者李煜瀛等,以大眾之望,將遜清室溥儀等遷出皇宮,這是在當年的11月5日完成的。皇宮隨後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點查皇宮物品。

為了讓全國人民早日知道神秘的封建皇宮是什麼樣子,其蘊藏的曆代傳世珍寶都有些什麼,善委會規定在六個月內完成點查工作,即籌辦博物院。後曆十個月,在1925年10月10日,經清室善後委員會決定,成立故宮博物院,辛亥革命未竟之業終於完全實現。

解放後故宮博物院獲得新生。黨和國家首先對宮殿群進行整理修繕,從1952年開始,僅數年內即清理垃圾瓦礫25萬立方米。另外,還成立了以工藝技術哲匠為主體的古建維修隊伍,和工程技術師共同製定“著重保養,重點修繕,全麵規劃,逐步實施”的維修原則,這才使故宮古建築恢複原來的雄偉壯麗。約在1960年,大赦後的溥儀先生在編寫《我的前半生》一書時,曾來故宮參觀,當時由我陪同,當他走到其原居住的宮殿時,驚訝地連聲說:“真整潔,我都認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