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轉型說了二十七年,什麼時候能夠真正轉變?(1 / 2)

吳敬璉舒眉記錄整理在增長的迷霧中求索了三十年之後,中國走到了轉型的重要時刻。

這場增長方式轉型的關鍵,既在於要破除既得利益者設置的障礙,也在於要創造一個能吸引人才的環境。

蘇聯誤區

1959年蘇聯製定一個計劃,要十五年趕上美國。製定之後他們發現GDP總量和美國的差距縮小了,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增加。經濟模式的轉變,最早這個說法是蘇聯人提出的。在20世紀60年代,蘇聯提出來要真正趕上美國,就要實現增長方式的改變。

這是因為,1959年蘇聯製定一個計劃,要十五年趕上美國。製定之後他們發現GDP總量和美國的差距縮小了,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增加。

GDP的增長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增加更多的資源投入,另外一個來源是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這是可以推算出來的。蘇聯的增長率確實比美國高,但主要依靠資源的大量投入,而美國和西方國家在19世紀後期第二次產業革命時,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

第一種依靠資源的投入,特別是資本投入的增長叫外延增長或者叫粗放增長。這個粗放和外延,是中國人的翻譯,從資本論得來的概念。另外一種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我們開始的翻譯叫內涵,後來通常的翻譯叫集約。

中國一直沿用著這種靠投入來增長的方式,這種增長方式造成了很大很嚴重的問題,以至到了“文化大革命”經濟和社會處於崩潰的邊緣,所以“文革”一結束,就提出來要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是為了解決這種粗放增長方式造成的結果。

20世紀70年代末期調了一次,1981年又調了一次——就是恢複農業、加速輕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降低重工業發展速度這樣來調結構。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調一次過些時間又回去了。1982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總理的報告裏麵,就提出了一個十點方針,其中有一點要把中國的經濟發展轉到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那時候不大用“效率”,用“效益”,意思是一樣的。接著,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製定了一個計劃,到2000年,GDP翻兩番。那句話有一個前提: 在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2000年,翻兩番超額實現了。但前提沒有實現,而且這個問題就愈演愈烈了,因此“九五”計劃裏又提出要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第一個根本轉變是從粗放的經濟增長,到集約的經濟增長的轉變。第二個根本轉變是第一個根本轉變的基礎,就是體製的轉變。從計劃經濟體製到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要實現這兩個根本轉變。

“九五”計劃有沒有進展?到2000年有一點進展,可是到了“十五”計劃,情況不好,逆轉了。“十五”計劃的特點,21世紀一上來就加速了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可以提高經濟效率的做法,但是這裏麵有一個因素,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從農民那裏拿來的土地,大量投資。一個是搞形象工程,另外是搞政績工程,搞大項目。當時整個增長方式就往回走了,又提出來要按照蘇聯斯大林那套方法走,幾乎所有的省都提出來中國進入一個重化、重工業化的時代。

東亞危機

在這些條件下,窮國補貼富國,依然是對窮國有利。但條件變化後,就有點做冤大頭了,而且會引發資產負債表危機。“十五”計劃中間還發生一個問題,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用了蘇聯這一套增長的模式,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問題,但改革開放以後好像沒有上世紀50年代那麼嚴重。

為什麼呢?我們用了一個辦法。靠投資來拉動增長,所以GDP中投資的比重越來越高。投資率決定了增長率,投資率越高增長率越高。同時,消費在GDP中的比重越來越低。這樣,產能越來越高,但是最終需求不足。在馬克思那裏就說這造成一個經濟問題,就是經濟危機,需求不足造成的蕭條。

但是為什麼我們還能支持,沒有發生大問題呢?因為我們學了東亞國家的經驗,出口導向。靠淨出口補充國內需求的不足。

日本、韓國……東亞國家都是這麼做的。但這種政策在持續十年、二十年後,無一例外都出了問題,金融出了問題,就是貨幣超發。因為你成功地執行這種出口導向政策的結果,就會是外彙儲備過多,貨幣超發、流動性泛濫,泡沫生成。特別是資產泡沫生成,如果超發的貨幣都跑到資產市場上去了,股票、房地產、收藏品、黃金暴漲,泡沫碰到一個衝擊就破滅,整個經濟體係就出現了所謂資產負債表危機。

所以,當一個國家實行這個政策很成功,而資源的限製越來越重,大量貨幣積累的情況下就要考慮轉變,轉變出口導向的政策。這裏說的調整政策,是減少淨出口(也就是進出口之差),不是減少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