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導向政策,實際上是對進口國的補貼。因為你本國貨幣是低估了,本來這個東西應該賣10元的,他隻賣8元,就對對方補貼了2元。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這個政策對於我們這些發展中國家是非常好的政策。什麼條件下呢?第一是大量人口需要就業。第二,資源瓶頸不是很緊,比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可以附加在勞動力上麵賣出去。第三是環境也還可以維持。
在這些條件下,窮國補貼富國,依然是對窮國有利。但條件變化後,就有點做冤大頭了。
當然,還有個問題,如果說你的知識和技術含量不夠的時候,你又把外彙政策上的優惠去掉,出口企業就出不去了。就會發生很大的問題。所以在調整出口導向政策的同時,必須趕快轉變增長模式,提高附加值,不再依靠給外國人補貼,求他買你的東西。
在2004年左右,討論“十一五”時,發生一場大的爭論,就是增長模式是否要轉變。最後“十一五”規劃中,認為需要轉變的意見占了上風。但“十一五”和“九五”不一樣,轉變的途徑,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服務化的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有很具體的規定。照這樣來想,並不是效率提高了,勞動就業率就低了。
蘇南和珠三角魄力大
轉變,最重要的是體製。一方麵消除體製障礙,另外一方麵要培育起一個能吸引人才、能使得人們發揮創業精神的環境。我們講所謂的技術進步,並不是說要一步登天,把這些普通勞動力都驅逐了,解雇了,不是這樣。你看看微笑曲線,其實不一定需要多大的投資,需要多高的勞動力。
我並不認為騰籠換鳥是好的做法,但延伸是必須要延伸的。
要自然的遷移,不要用行政辦法去強製遷移。最重要的辦法是提高本地的附加值,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這種延伸,不是下個命令,明天就延伸了,這是自然的、經濟的、經營的過程。
在經濟學上,增長是靠各種生產要素起作用的,主要的生產要素第一是自然資源,第二是資本,第三是勞動,這裏勞動講的是普通勞動。第四是人力資本,就是人的技能和知識。在古代社會,在幾千年的社會中,主要是靠自然資源,所以就陷入了馬爾薩斯陷阱。產業革命以後,主要靠投資,就會發生馬克思講的各種問題和現代經濟學講的各種問題。到第二次產業革命以後,轉入現代經濟增長,靠的是什麼呢?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回報遞增的,原因是物質資本是損耗的,而人力資本是不損耗的。
換言之,所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發揮人力資本,也就是人的知識和技能的作用。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並不一定會減少就業,但前提是要提高現有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前天我去東莞調查的時候找了當過十年東莞市委書記的一位老同誌李近維,他說1996年他就認識到,東莞這樣下去不行,必須要提升人員的素質。怎麼做?從辦學校開始,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辦中專、引進大學,提高人員的素質。當然還有辦法,現在的提法叫築巢引鳳,不要光是把人弄出去,環境搞好,外地的人才也吸引進來。
這個轉型,確實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艱苦的努力,因為牽涉到一個製度的改革,1982年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十條經濟方針上就講了要轉變,到現在已經二十七年了。如果老這麼說,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轉變?轉變,最重要的是體製。一方麵消除體製障礙,另外一方麵要培育起一個能吸引人才、能使得人們發揮創業精神的環境。
有些地方政府,我覺得真是魄力比較大,也采取了措施。比較熟悉的,一個是蘇南地區,還有珠江三角洲,尤其是像深圳這樣的地方,勢頭不錯。上周,我和任正非看了他的上海研發中心,很振奮。這樣的企業中國如果有幾千個,那是毫無問題了。蘇錫常也都有很不錯的。2004年,我在浙江調查,1998年我做過一次浙江調查。那時候我覺得浙江很快就可以成為一個發達地區,2004年調查,我有一點懷疑了。
這裏麵有很多體製問題,比如說司法的地方化,就使得企業不敢創新。還有一個東西,叫塊狀經濟。塊狀經濟是在鎮政府的領導下出現的,導致這樣一個問題: 你創新,我仿冒。鎮黨委就出來做工作,說你們不必鬧,大家都是中國人嘛,大家共同提高。這麼做了,以後沒有人願意創新了。這是一個動態的事,我們現在還要努力推進改革,使我們經濟轉型能加快。
(原載於《南方周末》2010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