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孩子學會關愛別人
我們共同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直被周圍的人愛著,他們都是在濃濃的愛意下包圍著,家長們小心謹慎的嗬護他們的心肝寶貝,好象把世間全部的愛都給他們還不夠似的。
孰不知這樣的愛會讓孩子光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回報。如果是那樣我們的社會就太可怕了,如果我們的社會沒有愛就如同大自然沒有色彩和鮮花一樣,我們就要教孩子如何關愛別人。
要讓孩子學會同情弱者,在成人的幫助下去學會關心別人。比如:在學校裏老師要教育學生互相幫助和同學們一起玩玩具,不爭搶,知道有好吃的和大家分享。在街上遇見一個殘疾人,成人可以給孩子一點兒零錢,讓孩子去遞給殘疾人,不能裝做視而不見的態度,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榜樣,要家園共育讓他們在被愛中學會什麼叫愛。
不少父母看上去很愛孩子,但他們的做法不是理智的愛,而是溺愛。目前,獨生子女家庭中溺愛成型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類型,父母寧願把已經盛入自己碗裏的菜再揀出來給孩子,有的孩子還真的誤以為父母喜歡吃魚頭呢。整日幫孩子做那,不讓他自已動手,吃穿用玩有求必應,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有些家長害怕自己孩子摔著、碰著或被其他孩子欺負,平日不讓他出門與小朋友玩,甚至常常關照孩子變得任性、自私、孤獨、易發脾氣而又無能,隻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給於。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沃土。父母是第一位教師,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習慣首先在家庭中養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樣,經常想到別人。因為孩子學會有愛心並不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的結果。父母和祖父母、鄰裏之間關係密切、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孩子置身於這樣一種和睦、融洽的氛圍中耳儒目染,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養成尊老愛幼的品行,訪效長輩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利用節日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像這次過新年,我們便教幼兒參與自製賀卡的活動,讓孩子親自把賀卡送給想送的人,講一句祝賀語、幫幫長輩做一件小事。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學會體諒父輩的艱辛,要尊敬長輩。使幼兒從小養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結合發生在身邊的事,隨時對幼兒進行愛的教有。
家園一致,共同為孩子營造愛的空間,孩子的愛心不是靠強行灌輸而在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更不是用沒有原則的,失去理智的溺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幼兒園和家庭都是重要的愛心培養基地,父母、老師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對孩子們的愛心教育,千萬不能一頭鬆一頭緊,老師這邊緊,家長那邊卻順其自然,那樣,一切努力都會付之東流。所以,老師必須要求家長配合,共同為幼兒營造愛的空間。
從愛護玩具和動植物開始,啟迪孩子的愛心。對幼兒的愛心教育可以從細小的事情做起,幼兒有許多玩具,這些玩具是幼兒最親近最自然的夥伴,幼兒的年齡特點會給予這些玩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可以引導幼兒用和善的態度對待這些玩具夥伴,和它們做朋友。有時幼兒會不愛護玩具,亂扔亂放,就對他們說:“你們把積木娃娃摔疼了,快抱起來摸摸它,把它送回自己的‘家’,要不然它們會想媽媽的。”幼兒都有想媽媽的經曆,就很同情積木娃娃,不再亂扔亂放。
春天,我帶領孩子種植些花草,鼓勵孩子為花草澆水、鬆土,看到自己養的花草長高了、開花了、結果了,孩子們都很高興。在種植活動中孩子們初步體驗到了勞動收獲的喜悅,也學會了愛護草木。平時,我還經常帶孩子觀察大自然,引導他們親近周圍的動植物,看看花兒什麼時候開,聽聽鳥兒怎樣叫。由於幼兒與動植物有天然的親近感,這樣的愛心教育就更為自然、更為有效。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學會關心愛護別人。
通過幼兒園的分享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塑造愛心。與小朋友分享好吃好玩的東西,對別人說一些關心體貼的話,同情並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對別人能夠寬容和謙讓,幼兒的愛心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行為模仿和強化而逐漸形成的。午睡後吃小餐時,請幼兒發食物,鼓勵引導他們把大的好的先發給別人,小的留給自己。玩玩具時,表揚那些和小朋友們分享玩具的幼兒。教育幼兒在家裏給爸爸媽媽拿東西,給客人讓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品嚐到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
借助藝術作品和媒介培養幼兒的愛心。對於幼兒的愛心培養來說,移情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借助於動畫片,故事等媒介的力量,引導孩子觀看以關愛、善良、正義等內容為主題的作品,多給孩子讀一些以互助友愛為主題的童話故事,還可以把孩子身邊發生的事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熏陶培養孩子的愛心。
為人師表,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是幼兒最喜歡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有意識地孩子進行愛心教育的同時,父母更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對孩子起示範作用。
2.換位思考
同情情感是同情行為的內在動機,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喚起幼兒內在的情感體驗。首先,我們應該以身作則,對需要幫助的幼兒給予安慰和關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其次,我們還可以設計些例如:“他摔倒了”、“他為什麼哭”、“我們幫助你”、“小魚怎麼了”等教育活動,運用角色轉換、移情等方法,引導幼兒體驗當自己處於他人的情境時的情感、願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別人怎麼做;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別的小朋友怎樣對你;如果你不會做遊戲或做不好,你希望別的小朋友不理你、笑話你,還是幫助你。從而讓幼兒更好的體驗、理解別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應該怎樣做。可以引導孩子如果你是某某的話,被罰站在衛生間裏你會感到怎樣?被懲罰不吃點心你心裏會不會難受?一連串的換位提問會引發他們的換位思考。也就是所謂的移情,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移情能力是幼兒心理成熟的標誌,才會自我排解幸災樂禍的心理,從而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利用情境表演,讓幼兒學會換位思考,增強自我控製意識。
幼兒由於自我中心化傾向較強,他們往往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且,幼兒的不自控行為常常會伴隨著產生一些不良的後果。我們經常利用情景表演,如讓幼兒來扮演老師或其他幼兒,而老師來扮演插嘴的幼兒,讓幼兒親身體驗和感受隨便插嘴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幫助幼兒逐漸學會換位思考,這樣一來,幼兒就會有意控製自己,減少上課隨便插嘴的行為。
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減少生活中矛盾和摩擦,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3.教孩子要勇敢的麵對挫折和失敗
幼兒追求成功的目的,在於取悅家長。所以,家長應及時給予表場和鼓勵。否則,會使他們希望獲得讚許的心理要求落空,產生“做好做壞一個樣”的錯誤認識。
獎勵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他們隻要能得到口頭表揚,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及時、正確的獎勵,有時也會強化幼兒產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進取的心態,要防止他們被誇獎聲和讚許的目光所包圍,或獲得過多的物質獎勵而產生畸形的滿足感,懶於進取和努力,從而削弱進取意識。所以,家長要觀察幼兒的心態和行為表現,發現苗頭,及時教育,消除其驕傲自大等不良心態。
當幼兒“失敗”時,應多鼓勵多督促,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教會他們一些簡單的技能,鼓勵他們不要灰心,要提高自信心,使之認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其樹立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信心。任何不恰當的責備、數落、謾罵、鄙視都不可取,因為那樣隻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削弱自信心,不利於其心理健康發展。
其實,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失時機地大加譴責、恐嚇。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將犯錯誤轉變為絕好的學習機會。所以,當孩子自動想要嚐試新事物時,大人就算已經預知會遭到失敗,仍應該讓孩子去試試看。也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嚐試失敗的滋味。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正確對到失敗和挫折是非常重要的。
一、當孩子遇到挫折、出現錯誤時,作為家長一定要平靜地做出反應,要以肯定、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人在平靜、輕鬆的時候最容易解決麵對的問題。因此,當孩子因遇到失敗和挫折而犯錯時,成人千萬不要反應過頭。成人的著急、暴躁、斥責等隻會使孩子更加難受,促使其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成人要避免任何消極否定的評價,如“不要再試了,算了吧”、“別做了,做不好就別做了”等,這種話隻會強化孩子的失敗感。成人不妨采用一些積極肯定的評價,如“雖然你沒有成功,但你也是最棒的,因為你在努力嚐試了,再加把勁,你一定能成功”。這樣既客觀上承認了孩子的失敗,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還為孩子提供了繼續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總之,家長要鼓勵孩子努力嚐試、引導孩子公開表達各種感受,使孩子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讚揚的,完全不必害怕失敗從而慢慢學會承受挫折和應付各種失敗。
二、幫助幼兒、向其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幼兒獨立思考、獨立操作。受到能力和經驗的限製,孩子有時失敗後實在找不到問題的答案,確實需要成人的指導和幫助。這是成人最好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困難。但幫助孩子克服困難並不等於替他解決困難。同樣,提供解決問題方法的最終目的是要發展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成人要根據孩子的不同特點,給予恰當的幫助。如:教給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或直接為孩子指明解決問題的方向,讓孩自己嚐試努力完成。成人要盡可能在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鼓勵獨立解決之間找到平衡點,使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是有信心和獨立意識,能嚐試著獨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隻期望成人的幫助或替代。這不僅會增強孩子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信心和勇氣,還會提高他們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實際能力。
三、給予足夠的時間、磨煉孩子能力
如果希望孩子學會新的技能或完成較難的活動任務,就必須保證他們有充足的時間,老師和家長不要在他們學習的時候反複催促。學習是一個過程,能力的發展也是一個過程,孩子不僅需要花時間去觀察和操作、理解和掌握,也需要花時間去練習和鞏固知識與能力。無論是教師還使家長都必須考慮安排多種多樣的活動,並給予足夠的時間,爭取從不同方麵鍛煉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尤其對於獲得知識和能力速度較慢的孩子,成人更需要有耐心,要用適合孩子的速度和方式去要求、引導他們。
四、培養孩子對待失敗的正確態度
孩子對待周圍的任何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容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表現出萎縮、退卻、逃避等消極行為。這時,成人要告訴孩子“不要怕,隻要努力一定會作好的,”要有意識的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嚐試。
五、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利用圖畫、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傳播媒介達到教育的目的。
4.讓孩子學會做事要自覺
“管住自己”提高孩子的自覺性人們都說“沒有規矩難以成方圓”,作為一名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就懂得規矩,並遵守它,自覺地養成自律的習慣。
先要知道孩子的興趣,從他的興趣下手就很簡單了啊!還有要給予孩子鼓勵,六年級以下可以采用物質獎勵,六年級以上就應該多用精神鼓勵。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特別是孩子做錯是事的時候,要耐心教育他改正,而不是大聲叫罵孩子。我學過心理學和教育學,跟孩子多溝通溝通,不然很容易有代溝!
用你的作息時間生活。不要整天圍著孩子轉。試著鬆開孩子的手,讓孩子自己學習,自己照顧自己。開始肯定要有一些慌亂,逐漸孩子就會找到規律,學習和生活就可以自理,自立了。
家長要給你孩子做榜樣,人一生下來就是模仿別人的天性,在安全的情況下,多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去償試,什麼都是一個過程,但是大環境一定要好,什麼樣的環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人
一、努力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讓孩子養成先認真做完作業再玩的習慣。孩子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就要培養孩子愛看書的習慣,隻要是健康益的書,都鼓勵孩子看,拓寬孩子的知識麵。大一點的孩子就要引導他(她)多讀一些文學、故事、科技等到方麵的書。孩子學習上的每一個成績和進步都要大加表揚,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是關鍵的一條。家長要有耐心,可以和孩子一起學,並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