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隻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極大地調動了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精神作用得到極大程度的張揚,大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並轉化成一種無堅不摧、移山倒海的強大力量。沒有這樣的精神,人們會相信紅軍是為窮苦老百姓打天下的軍隊嗎?沒有這樣的精神,長征後隻有不足三萬人的革命隊伍能打跑日本鬼子、打敗蔣介石的八百萬正規軍、奪取全中國的勝利嗎?這種精神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無往而不勝的奇跡,甚至使一切強大敵人聞風喪膽,出現了董存瑞、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這種精神在和平建設中創造了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攻難關、建偉業、“當驚世界殊”的無數奇跡,創造出任何金錢物質因素都無法比擬的寶貴財富。出現了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這種精神的力量成為中國人民奪取革命勝利之魂。
1962年10月,為捍衛祖國領土,我邊防部隊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示,奮起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在作戰中,解放軍某部第155團2連6班在班長陽廷安的帶領下,向敵軍地堡發起衝擊。麵對敵軍密如蛛網的地堡和凶猛的火力,陽廷安臨危不懼,對身旁的戰士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來,打進去!”隨即帶領戰士們向敵軍縱深衝去。當他剛剛跳過一棵橫倒的大樹時,胸膛被敵人的子彈擊中,英勇犧牲。
在陽廷安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全班戰士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口號,英勇頑強,前赴後繼,連續奪下敵軍7座地堡,為全殲入侵敵軍打開了勝利的道路。在這次戰鬥中,“陽廷安”班8位戰士,共犧牲了7名,剩下一名戰士仍堅持戰鬥。1963年,這個英雄的戰鬥群體被西藏軍區記集體一等功,後又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榮譽稱號。
1963年2月19日下午,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向中央彙報作戰情況,彙報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會議由毛澤東主席親自主持。看到張國華有點拘謹,毛主席就說:“今天的會議議題隻有一個:由張國華同誌彙報剛剛結束的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情況。”接著,他幽默地說:“‘井岡山’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仗打勝了,你還緊張麼子喲!今天是你唱主角嘍!”經毛澤東這麼一講,大家哄的一聲,笑了起來,會場的氣氛頓時變得活躍起來。張國華想,也是,前線的事都是親身經曆的,照直說,不會錯的。實話實說是毛澤東的最愛。
張國華簡要介紹了陽廷安的先進事跡說道:“我們戰勝敵人的法寶,靠的就是我們的戰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澤東立即給予了肯定:“我讚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說完,毛澤東又用手指了指張國華:“這是你的發明權。”張國華赧然一笑,連連擺手說:“不是我,發明權是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毛澤東點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過去嶽飛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房。’前句有片麵性。那時金兀術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今天我要說,撼山易,撼解放軍難。”最後,毛澤東高屋建瓴地評價了中印邊境之戰:“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十年的穩定。”
1969年4月,毛澤東在九屆一中全會的講話中說:“我讚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段話在“九大”之後以“毛主席的教導”形式公開發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隨後在全國以口號形式流行,成為政治動員,鼓舞士氣的流行語。2005年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駐京部隊老戰士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重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我們的成功在於:物質條件上不怕苦;精神因素上不怕死。兩個方麵相輔相成,構成了不可戰勝的力量。
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們的許多解放軍官兵又投身到國家的建設中,他們把部隊的優良作風也帶到了地方經濟建設中,帶到了企業管理中,麵對落後的裝備、條件,他們提出企業管理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那就是大慶油田精神:“為了早日甩掉我國‘貧油’的帽子,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憑著這種精神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