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泱泱中華應有新的升旗儀式(3 / 3)

就這樣,原定36小時站立訓練,王俊華隻用了28小時就完成了。

為練好正步,王俊華背著十字形木架,以保證上體正直,衣領上別著大鬥針,脖子稍歪一點,針就紮進皮膚,鑽心的疼。兩條腿上各捆一個2.5公斤重的沙袋,以保證在正常行進中踢腿如風……

最關鍵的是扛旗訓練,旗杆長3.3米,重7.5公斤,一上肩就是進行訓練60分鍾。旗杆壓著右肩,使他身體難以平衡,剛開始他連齊步都走得不太好,更不用說走正步了。

為了保證旗杆的穩固性,他用右手使勁攥住旗杆,一分鍾、兩分鍾……每次訓練之後,他的右肩都會磨出血泡,肩上出現血斑,握旗杆的手虎口半天張不開合不攏,因為手已經麻木得太久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國旗護衛隊第一任擎旗手王俊華,終於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10萬群眾見證的莊嚴時刻

1991年5月1日清晨,新的升降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也是國旗護衛隊首次公開亮相。

這天淩晨,首都上空的夜幕還未完全拉開,天安門廣場上已是人山人海,10多萬群眾在共同等待一個莊嚴的時刻,新的升國旗儀式即將舉行。

國務委員羅幹等國家領導人,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同誌一早便來到了天安門廣場,與從四麵八方趕來的各界群眾一起,靜靜等候著那個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據悉,大約有10萬名得知天安門升旗儀式改革消息的群眾專門趕來目睹這一盛大的儀式。

來了。36名氣宇軒昂的武警官兵,肩托鋼槍,身著禮賓服,腳穿馬靴,擎著共和國鮮豔的五星紅旗,邁著雄健的步伐,從天安門城樓的拱形大門準時走出。

擎旗手王俊華肩扛國旗居中,兩側是兩名護旗手。那天的帶隊警官是謝輝,他率領32名護旗兵緊隨其後。由60人組成的軍樂隊壓陣。

在《歌唱祖國》旋律的伴奏下,隊伍走下金水橋,邁著正步走向國旗基座,行舉槍禮。5時14分,太陽的上邊沿兒與地平線相遇的刹那間,升旗手分秒不差地按動電鈕,2分07秒之後,國旗升至旗杆頂端。

在這個時刻,天安門廣場一派莊嚴肅穆。人們深情地注視著飄揚的五星紅旗,心潮隨著軍樂隊奏起的《義勇軍進行曲》起起伏伏。

這樣的場麵,這樣的旋律,也許人們並不陌生,但置身在這樣的氛圍中,不論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朝氣蓬勃的青年;不論是少數民族的兄弟,還是從國外歸來的華僑;不分民族、不分職業、不分年齡的人們在《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中,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中,找到一個共同的心靈交點――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

升旗儀式結束了,人們依舊沉浸在這神聖莊嚴、激動難忘的氛圍中,久久不願離去。筆者有幸結識了解放軍某部的副政委李慶中,他對筆者說道:“我是第一次來北京,也是第一次看升旗,當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天安門廣場時,好像聽到祖國前進的腳步聲,心裏產生了一種催人奮進的使命感。”

家住安定門的57歲的張大娘由女兒陪著看完了升旗。她說:“我早就想來看看當年毛主席升起的五星紅旗,今天願望終於實現了。”

上午8時,陽光普照,天氣晴朗。天安門廣場的國旗下仍然停留著一些戀戀不舍的觀旗者。

筆者信步走到故宮門外的國旗護衛隊駐地,見到了剛剛換裝的帶隊警官謝輝。

談到第一次帶隊升旗的感受時,他說:“我當時渾身直抖,又興奮,又緊張,生怕‘砸鍋’。”

新儀式表達了祖國的尊嚴

新的升旗儀式自1991年5月1日誕生後,迎來了數以千萬計的海內外群眾。天安門前國旗杆下這塊地方,成了億萬龍的傳人最神往的地方,好似麥加聖地對於穆斯林民族,瑪旁雍措湖對於佛教信眾,這裏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惦記著的地方。據北京市旅遊部門統計資料表明,到天安門廣場看升降國旗,已經成為眾多旅遊團設計旅遊日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每年約有300萬的海內外群眾前來觀看五星紅旗的升降儀式。

1993年10月1日,國旗護衛隊更換了服裝和設備。帽子換為武警校官大簷帽,帽簷上鑲嵌銀灰色金屬橄欖枝花紋;上衣服裝外沿領口鑲嵌紅色牙線,上衣與褲子的裝飾線及武裝帶分別加寬;統一著馬靴穿馬褲;領隊指揮員佩帶指揮戰刀;護旗隊員一律使用特製的鍍鉻禮賓用槍。擔負著天安門廣場國旗升降儀式奏樂任務的武警北京一總隊軍樂團也隨之更換了服裝。國旗衛士們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目前這裏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首都一個特殊景點,得到國內外人士的讚譽。

長年在海外居住的易之老先生曾經撰文表達過他對天安門廣場升降旗儀式的理解,他的話語說出了所有觀旗的中國人的感受。他說:“一個夜盡之後的朦朧之晨,升國旗儀式能引來數十萬之眾,該是北京的絕世之最。在歐洲,王宮前、紀念碑下,傳統悠久、並頗具觀賞價值的換崗儀式,往往最吸引人,但為觀景付出披星戴月、站上小半夜的代價,則從未聽說過。因此,天安門這一現象本身帶有中國特色。”

一些社會學家認為,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觀賞效應”反映了中國社會總體上積極向上的心態,即對國家的未來抱有信心。盡管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人們普遍相信明天的生活會比今天的生活更好,整個社會麵對希望。而從國旗護衛隊戰士挺拔向上的軍姿和大方得體的儀式表演上,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這種希望。

不少學者認為,國旗升降儀式的改革和國旗護衛隊的組建激發了許多群眾的愛國潛意識。人們對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高度熱情,亦反映出社會與國家政治的契合。天安門廣場和五星紅旗是中國社會主義製度與國家統一的象征,群眾能自發地到這裏來觀看升降旗儀式,也表明了各地區、各民族的人民願意在祖國的大家庭中榮辱與共。每天清晨,當國旗護衛隊擁著國旗走出天安門城樓時,看升旗的黑壓壓一片人群猶如一幅巨大的浮雕,沒有一點聲響,但是從人們肅穆莊嚴的眼神中,卻分明可以看到心在抖動,血在湧流,一種心潮澎湃的感情在流動。在這裏,每個中國人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