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為國旗衛士壯行(2 / 3)

10月30日,陶維革來到了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學,也算是對同學們的回訪。

他對同學們說:“你們是小朋友,但卻是我的老朋友,我今天就是來看你們這些老朋友的,來感謝你們這些老朋友的……”

升旗儀式結束後,陶維革來到了安藝和宋永佳同學所在的班級。他說:“你們托我的事我替你們完成了,國旗護衛隊的叔叔們還向你們問好。”

他把國旗護衛隊贈給孩子們的禮物給了同學們,那是一條紅領巾,上麵別著55顆國旗徽章。紅領巾上寫著“熱愛國旗,重於生命,好好學習,天天進步”的贈言。

1996年4月9日,陶維革冒雨來到武漢江漢區北湖小學,這是他最後一次離開病床宣講國旗知識。小小的階梯教室容納不下眾多的聽眾,1000多名沒進教室的師生就站在走廊裏聽。

當麵容憔悴的陶維革離開北湖小學時,1800多名師生不約而同地為他唱起了《祝你平安》這首歌。風雨中,陶維革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他手握鮮花,熱淚滾滾,在學校門口站了很久很久。

倡議:做一個愛國敬業的青年

1995年12月29日晚,美麗的杭城以十二分的熱情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國旗之子陶維革。

陶維革與這座城市聯係在一起,緣於一本叫做《文化娛樂》的雜誌。受杭州市團委的邀請,我和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欄目的記者趙湧也專程趕赴杭州。1995年10月,為紀念建國45周年,《文化娛樂》雜誌社以特稿的形式刊登了一篇長篇通訊――《祖國第一哨》。以此為緣,杭州市決定邀請陶維革參加1996年的新年升旗儀式。

到杭州去也是陶維革的心願:再次親眼看看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也看看那些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際無私地關心自己、幫助自己的浙江親人。

在陶維革病危期間,許許多多的浙江群眾無私地奉獻過自己的愛心,曾親手治愈過“再障”的建德市老中醫王領招給他寄去了秘方;紹興樂清薛家弄7號的蔣天雲委托杭州新聞廣播電台寄去了100元人民幣;再有浙江中醫研究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魏克民教授,出差北京途中得知此事,連夜打電話到《人民日報》社,次日又到國旗護衛隊打聽陶維革的消息。10月29日,魏克民與武漢協和醫院聯係後,自費趕到武漢給陶維革會診,還免費帶去了服用200天的新藥。

陶維革的到來,在杭州的青少年中引起強烈的反響,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專門組織百名中小學生小旗手與陶維革座談,同學們的話題一個接一個:“您第一次升國旗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您在生命垂危的時候是不是有一種無憾的感覺?”“當國旗給了您第二次生命的時候,你想過以怎樣的方式報答社會嗎?”……陶維革用樸素的話語一一做了回答之後,同學們又爭先恐後地圍上去,與他們心目中愛戴的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國旗衛士合影,請他簽名留念。

元月1日,我向報社發回了報道:

1996年的第一個早晨,杭州市1000名各界青年在美麗的西子湖畔舉行隆重的元旦升旗儀式,並向全國青年朋友發出了題為《做一個愛國敬業的青年》的倡議書。身染沉屙仍心係國旗的原國旗班戰士陶維革也專程到杭州參加升旗儀式。

倡議書說,陶維革同誌是我們千千萬萬普通青年中的一員,從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我們都可以做到愛國和敬業的和諧統一。對祖國忠誠和為國家奉獻一切是一個人最可寶貴的精神,而愛崗盡責的敬業品德也正是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生動體現。

倡議書要求全體青年在新的一年裏要努力讓愛國主義成為自己內化於心的一種觀念,真正把“祖國至上、國旗至上”的信仰作為一種美德加以彰揚。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崗位,無論在哪裏,無論做什麼,都應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要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發揚助人不圖報、奉獻不索求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正氣,鞭撻醜惡,為改良社會風尚,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杭州市團委書記王海超在談到這次發倡議的目的時說,一段時期以來,在部分青年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有所抬頭,個別青年精神空虛,不思進取,紀律鬆弛,作風散漫。這些現象讓每一個正直的青年感到憂慮。他說:“杭州市各界青年要與全國青年朋友一道,在新年中心存祖國之‘大我’,崗位學習、崗位成才、崗位奉獻,在我國‘九五’規劃第一年中建功立業。”

那些天,杭州的不少青少年心裏想著這樣一件事,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報答這個社會?我們決心用自己的行動表達自己的決心:愛國,敬業,做好事,不留名!

“維革,我來看你了”

陶維革病危的消息引起了報社領導的高度關注。一直關心並指導這組報道的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李仁臣同誌說:“應該去,隻要是為國家、為國旗做出過貢獻的人,人們都不能忘記他。”副總編輯張虎生也指示要盡快趕去武漢,並表示可以繼續報道此事。

1996年6月5日下午1時,我終於趕到了湖北武漢協和醫院血液科病房。同我一起到達武漢的,還有武警北京一總隊宣傳處的耿大建副處長和天安門警衛支隊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