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修建(2 / 3)

在紀念碑的主體形式確定之後,便開始基礎設計並施工。紀念碑的位置在故宮的中軸線上,其中心距天安門牆基440米,碑的總高度為38米。碑腳月台分兩層,上層長寬各32米,下層月台南北長61.5米,東西長50.5米。兩層月台四周有寬敞的台階和護欄。碑身的結構並非實體,而是鋼筋混凝土的空筒,成為碑身主要受力的內胎,與外砌的花崗石塊用鍍鋅的鐵釘鉚固,並用水泥灌漿澆鑄成整體。碑體及上層月台內部,可從幾處活動的地平麵蓋板下去,並有鐵爬梯直達碑頂,以便檢修。碑身坐落在30×30米的獨立擴展的鋼筋混凝土平基中央,為一次澆鑄而成。為了使工程主要負荷施加以後,結構的重力變形盡早完成,盡量減少外砌石料結構受重力變形影響,故嚴格控製了先中央、後四周的安裝程序,使工程保持了長期的變形穩定。紀念碑的高度確定,是按廣場擴建為寬200-250米,由北麵任何一點看過去,在透視上碑都高過正陽門城樓。

那碑頂的形式又應是什麼樣子?

建築家們的觀點又各不相同。有的建築家說用“建築頂”,但雕刻家則主張用群像,他們認為“大屋頂”形象太古老;有人反對群像,認為群像在40米的高空,無論遠近都看不清楚。

彭真得知此事後,經過認真的思考,指示:群像的形式使主題混淆,不相配合,用“建築頂”為好。

我們現在看到的紀念碑頂,便是按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建造,是上有卷雲,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負責領導紀念碑美術設計的著名雕刻家劉開渠說,整個碑體既有民族傳統風格,又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它不僅表彰了人民英雄光芒萬丈、千古不朽的功績,而且是一座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藝術傑作。

浮雕巨石運抵北京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用1.7萬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的。其中碑正麵的碑心石是一塊整石,按建築設計需要,這塊整石長應為14.4米,上寬2.48米,下寬2.72米,厚度為0.6米。根據計算,石料為0.6米厚的薄板,在長15米的情況下,平放時將導致石板自行折斷,故開采原地的石胚需要厚達3米才行,其石料毛胚將重達320噸以上。

石料來自山東青島。開采這麼大的整體石料,對技術員工來說,無經驗可借鑒。他們便根據當地老石工的主張,先選擇一塊巨大的平整岩體,四周鑿幾個炮眼,在深處埋上炸藥,打“悶炮”。“悶炮”即爆破不開花,僅在山體內部掀起一水平裂縫,然後,在上層剝出大小石塊。但試了幾次,效果不理想。於是,他們便按需要的尺寸,沿四周挖4米深的槽,再沿石槽,在石料預計的剝離麵四周橫向等距鑿幾十個對稱楔子眼。同時,在石料長邊兩邊對向鑿出八個置放千斤頂的窩龕,每個窩龕放置200噸的千斤頂。在采掘時,由幾十人持重錘將鐵楔插入預定剝離線中,同時捶擊,力量均衡,此時八個千斤頂也壓足了力量,這樣,按口令同時捶擊……最終石料按預定剝離而分離,成功地開采出所需的石料。為了把這塊巨石運下山,在巨石下麵鋪上枕木鐵軌,並用六組大滑輪緩緩下放到山下平地,然後將石料放置鐵架上,進行第一次加工整形,整形後的石料重為280噸。

在大石料運抵北京前,為了加強領導,做好搬運巨石的工作,青島市人民政府還專門組成大石料搬運委員會,並由首都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工程師和應約協助工作的鞍鋼技術工人進行指導。參加這次搬運工作的有興建紀念碑的工人、民兵負責保護。浮山采石場距青島火車站約30公裏,在搬運時,將大石料安放在一個6噸重的鐵排子上,下麵另鋪上墊木和滾木。並係上鋼絲繩,用推土機在地麵上拖著拉運,從而安全搬運到青島火車站。

把碑石從青島運到北京,這是一個難題。當時,我國鐵路平板車皮載重大都是30噸,最大的是東北小豐滿電廠的90噸車皮。無奈,隻有先將280噸大石料抬上90噸車皮,爾後進行加工到100噸,車速慢行,運抵北京。

石料到達廣場後,需將石料按預定的尺寸再加工,加工時,石料不能平放而是側立加工。首先對石料加以保護、包裝,用厚木料在四周環抱住,再用鐵架箍緊。提升時,完全靠石料、木料間的摩擦力。此外利用碑的混凝土筒作為起重支柱,用重型卷揚機起吊。碑身兩旁各立一個高吊杆,以調整石料的擺動及平正。

華克專工程師從開采、運輸、加工到最後安裝,寸步不離,老起重工張合符擔任吊裝總指揮。在缺乏施工經驗的情況下,在在場職工的密切配合下,憑借建築工人們的才智,將加工好的巨石,一點點準確地安全就位了。

紀念碑從地麵開始有雙重月台,踏著花崗石台階上走,是承托碑身的大小兩層須彌座。碑身四周環繞雙層漢白玉欄杆,美觀、樸素。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著以紅星、鬆柏和旗幟組成的“光輝永照”的裝飾花紋,象征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小碑座的周圍,刻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象征著“高貴”“純潔”“堅忍”,表示全國人民對英雄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

說到這裏,有人會問: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字是怎麼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