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公元八九一年,唐昭宗大順二年(2)(1 / 3)

張廷範道:“楊行密此人智勇兼備,近來又攻取了常州、潤州,其誌不小,咱們不如聯合孫儒,除此大患。”

李振道:“孫儒眼下有近五十萬大軍,一時恐難滅除;楊行密遠在江南,滅之無益,不如任其相攻,我軍可坐收漁翁之利。”

敬翔道:“一旦孫儒吞並楊行密,江淮也就連成一體了,其勢也隨之坐大,到那時,該當如何?”

裴迪道:“若是楊行密吞並孫儒,其害不是更大嗎?”

……

一時之間,眾幕僚爭執不下,商議了一個上午,也沒拿定主意。朱溫回府後,張蘭舒見他麵色不定,問其緣由,朱溫便把實情告訴了她。張蘭舒道:“孫儒乃蔡之餘孽,討之理正,若能滅除,淮南則可與汴、蔡相連,中原也就穩固了。”

朱溫素來對張蘭舒言聽計從,當即就把孫儒的使者斬殺了,令楊行密使者回複楊行密,共同夾擊孫儒。

朱溫正欲親率大軍南下,館吏突報謝瞳到了。朱溫大喜,忙親自出府迎接,問候別後情由。謝瞳道:“自別主公之後,屬職先到陵州做了一年的刺史,後又到通州為刺史,日前,主公遣人來接,屬職便星夜兼程地前來拜望。這些年來,屬職屢屢聞聽主公喜訊,可謂戰功赫赫、威名遠播,屬職心裏也興奮不已。”

朱溫將別後情由一一詳告,語氣中自然帶著壓抑不住的自豪與得意。謝瞳一邊聽著,一邊陪言歡笑,不時地讚揚幾句。話題很快就轉到了當前之事上,謝瞳問道:“聞聽主公將要出兵征討孫儒,不知是真是假?”

朱溫便將事情緣由簡單地說了一下,然後問道:“子明的意見呢?”

謝瞳沉吟良久方才說道:“孫、楊江淮爭雄,依謝某看,主公最好作壁上觀,兩不相幫。如今,還是應該傾力奪取徐州,再攻兗、鄆,以此為據,西可與朝廷相通,北可聯絡河北、爭奪河東,南可相機奪取江淮,此乃霸業之路。”

朱溫有些猶豫,謝瞳見狀,也就不再多言了。

次日,朱溫想留謝瞳在大梁任節度判官,仍如以前一樣參謀軍事、政務,謝瞳卻道:“軍事機劃,我不如敬翔;內謀外交,我不如李振。主公帳下,現今已人才濟濟,不缺謝某一人了。若蒙不棄,主公可給我一郡治之,好讓我為主公養兵存糧。”

朱溫想了想,最後答應了他,上表奏請朝廷以謝瞳為亳州團練使兼太清宮副使、宣義軍節度副使,賜府第、別墅各一區,錢千緡。謝瞳臨去亳州,對朱溫道:“許州等地,連年戰亂,屬職來大梁時一路上看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主公可否由人口稠密處遷移一些百姓來,以繁榮當地。”

朱溫連稱“好主意”,當即下令由汴、兗交界處遷徙數千戶百姓到許州落戶。

不久,好消息相繼報至:先是丁會遣使報捷,宿州城破,張筠投降;一個月後,曹州裨將郭紹賓殺其刺史郭詞,舉郡來降;當月,劉知俊在其父母書信勸說下,率其部屬兩千人投靠了朱溫,朱溫得此大將,自是喜不自勝,當即任命劉知俊為左開道指揮使,當時之人皆稱劉知俊為“劉開道”。

張筠被押至大梁後,朱溫念其才具過人,不但沒有治其反複之罪,還任用他為右直都副將。

劉知俊投降汴軍、宿州歸服大梁之後,時溥已是山窮水盡。此時的徐州,龐師古、丁會陳兵四野,百姓曆經連年戰火,又頻逢水災,戶口已減六七成,已是困頓至極。時溥無奈,隻得遣使向朱溫求和,朱溫回複道:“時公隻要離開徐州,立時就可以罷兵。”時溥隻好答應了他,朱溫當即奏明朝廷,請朝廷指派朝官接替時溥為徐州節度使。

朝廷接到朱溫奏表後,即以尚書劉崇望為徐州節度使,改拜時溥為太子太師,令其回長安候命。不想,聖旨到達徐州後,時溥又擔心一旦出城,朱溫就會加害自己,竟又不願意離開徐州了,並遣使者勸劉崇望回京。劉崇望此時已到華陰,聞聽時溥反悔,隻好又回歸長安。

時溥此舉不但惹惱了朱溫,也讓昭宗大怒不已,當即詔命朱溫出兵討伐。朱溫親自率軍全力攻打徐州,時溥大急,連忙向兗州求援。

朱瑾親率三萬兵士救援時溥,朱溫聞報,立令丁會率十萬大軍攔截。丁會領命之後,率軍連夜疾進,於金鄉設下埋伏。朱瑾正中埋伏,被殺了個大敗,激戰兩個多時辰後,朱瑾拚死殺出重圍,單騎逃回了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