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展需要的反思(1 / 3)

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展需要的反思

教學長廊

作者:閆平 邵偉德

摘要:通過對學生內在的真實需求的反思,歸納出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幾個方麵的內在需求:運動快樂需要;運動興趣需要;群體交往需求;知識技能需求;運動安全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學生發展;內在需求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1.001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需求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可謂眾說紛紜。首先,體育課程標準給了我們一個目標明示:運動參與、身體健康、運動技能、心理與社會適應。但這是學生內在的真實需求嗎?體育教學同時存在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關係,我們不僅要明確體育課堂教學的目的與任務,還要了解學生內在的真實需求。學生的真正需求是“增強體質”嗎?可是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期,這期間的身體是人的一生中最佳的狀態。學生的真正需求是聽從教師的指令嗎?可學生是一個個富有個性與情感的生命體。因此,對於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真正需求這個問題,我們很有必要進行深入地探討。

一、對中學生體育需求部分問卷調查引發的思考

對中學生體育需求的調查研究,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有許多研究顯示,中學生體育活動的第一需求是“增強體質”,如王雷通過調查問卷,得出中學生體育動機共有9個不同內容排列組成:強身健體、娛樂消遣與尋求刺激、磨練意誌、精神發泄、減肥、健美、學校課程的要求、學校考試的要求及其他。[1]

又如金健秋通過調查問卷認為,中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需求排列次序為:增強體質;獲得更多的運動樂趣;完成體育學習任務;學習與掌握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術;解除精神上的壓力和煩惱、獲得精神上的解脫和積極性的休息;增進同伴之間的相互了解,發展友誼、得到教師、同伴的重視,承認與讚許。[2]金健秋還對中學生的體育需求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邀請全國120名優秀體育教師填寫,設計了開放性問卷,對200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從中學生體育活動需要的35個變量采用R型因子分析的統計運算。獲取了9個主因子,由此構成中學生體育活動需要係統的經驗模型。模型共有9種性質構成:健康需要、承認讚許的需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精神放鬆需要、求知的需要(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術)。[3]

朱曉春通過對不同中學的180名中學生答卷調查和詢問,發現最能調動積極性的體育需要層次可歸納如下內容:健康的需要、體育美感的需要、精神放鬆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交往與運動娛樂的需要、完成學習任務的需要、承認與讚許的需要。[4]

對於高校學生體育需求的調查也屢見不鮮,如陳貴芳對寧德師專學生進行了1400人次的調查問卷(其中男生700名,女生700名),結論為:利用業餘增進健康、興趣愛好、通過體育考試、有鍛煉習慣、交流是學生的主要體育需求。[5]

以上調查結論並不代表所有調查研究的觀點,隻是從某個層麵反映了中學生體育需求的“現狀”,但對上述部分調查研究的結論,筆者認為並不一定是中學生的真正需求,需要認真反思,深化研究,揭示中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真實需求,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與把握中學生體育動機,促進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其次,以上問卷調查值得思考的是:問卷的設計是否科學?問卷的有效性如何?問卷過程是否真實?學生答題時的考慮是學生的真實想法嗎?等等都是有待考證的。

二、對中小學第一需求“增強體質”的反思

對於體育活動能否增強學生的體質這個問題,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有論者指出,參加體育活動能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但又有論者指出了不同的見解,認為影響學生體質的因素很多,其中遺傳是關鍵因素,其它一些如營養、環境等因素遠比體育活動影響程度來的大。對於以上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要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能否增強學生的體質這個問題,需要深化探討影響學生體質的內因與外因及其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