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英倫三島(2 / 3)

對這個突然的決定,年輕的羅賓究竟是喜悅,還是悲傷?他在回憶中寫道:“我早就盼望著回家。祖國的山山水水早就在呼喚著我。”毋庸置疑,這種感情是真切的。僑居國外的生活是不利於文學創作的,他無時無刻不在渴望得到那種激勵、鼓舞他的力量。但另一方麵,猝然中斷在國外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使他承受著離別的痛苦。後來他在《婆羅蒂》雜誌上發表的一首詩收入了他的《晚歌》詩集,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他那時一些情愫的影子。詩的標題是《兩天》:

我——一個來自東方的異鄉人,

踏上西方的土地時,

正值隆冬時節,

樹木已脫光了葉片,

大地被白色的幔帳覆蓋著。

……

但是兩天的逗留已過,

我得遠走他鄉。

……

我麵對著東方的祖國,捫心自問:

我什麼時候再來?

我什麼時候重見那些熟悉的麵容?

……

泰戈爾在回憶錄裏詳盡描述了他離開英國前夕的一件小事,甚至不惜刪掉其他許多重大事件。這是因為事情本身饒有興味,若幹年後甚至在他的晚年仍對它記憶猶新。

在英國時,泰戈爾結識了一位英裔印度官員的遺孀。她已故丈夫的一個印度追隨者奉承拍馬,為她丈夫寫了一首挽歌,還特地告訴她,這首挽歌可以用維印伽曲調吟唱。為此,這位寡婦一定要羅賓唱給她聽。雖然作品寫得十分蹩腳,但羅賓為了表示對她的尊重,用印度傳統曲調為她唱了這首歌。從此以後,她像著了魔似的,常常帶著羅賓參加晚會,而且每次都要他唱那首歌。漸漸地,這成了對羅賓的折磨,他害怕見到她。

有一天羅賓收到了一封電報,那個女人邀請他到離倫敦不遠的她的家裏去。因為電報十分緊急,而他又必須在短期內離英回國,所以他決定成全這位女士的請求。下了課,他就搭大車趕去,大約晚上9點鍾光景到達她家。他又餓又渴,疲憊不堪,用過茶點後,被安置在一家小客棧過夜。在小客棧裏他度過了難熬的一夜。次日清晨,得知原來是一位太太病了多日,想聽他唱歌。寡婦指著臥室的門說:“她躺在裏麵。”這樣,可憐的孩子就站在樓梯口,對著臥室的門唱歌。回到倫敦之後,他自己也病倒了。司各脫家的姑娘告訴他:“不要把這種無禮舉動,當做英國人待人的典範。”

羅賓德拉納特在英國度過了17個月,於1880年2月和他哥哥一家回到了印度。他兩手空空地回到了家,既沒有取得大學的學位,又沒有獲得榮譽稱號,他僅僅帶回了一件東西——一部沒有完成的大型歌劇的手稿。他是在倫敦開始寫這個劇本的,劇本名為《破碎的心》。在他抵達孟買港時,沒有去尋找愛娜。生長在堪稱理性和道德進步頂峰的維多利亞時代中期的他,自幼在以恪守宗教道德著稱的父親的教育和熏陶下,在男女關係上保持緘默和羞澀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他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保持著這種態度。盡管在他生命的最後20年,世俗的道德觀念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厚顏無恥的表露已被看做優點了。

雖然《破碎的心》是以戲劇形式寫的,但實際上它是一部比戲劇因素更多的歌集——這是歌劇創作的一次艱巨的嚐試。它的故事情節並不曲折,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屬於回憶往事的敘事詩。年輕、英俊、沉浸於幻想中的詩人,已撕碎了別人的心,但他卻完全蒙在鼓裏。有一個名叫莫勒拉的女孩,是他童年時青梅竹馬的朋友,偷偷地愛著他。詩人也朦朧地意識到她對自己的纏綿情意,他珍惜她的情意,和她一樣深深陷在痛苦之中。(詩人曾經與一位美麗活潑的姑娘邂逅,一見鍾情,她叫納莉妮。這個名字一直縈繞在青年羅賓的心頭)當他回來看到莫勒拉已躺在靈床上,才意識到他始終在愛著她,但一切都晚了。劇中貫穿著這樣一個自然的哲理,以莫勒拉的話最後揭示了出來:“……對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來說,一切都是他的;對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來說,整個世界都是屬於他的;對一個沒有朋友的人來說,沒有一個人不認識。”顯然,整個劇的悲劇性和哲理性還是很不充分的,作者還很年輕,還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去寫他想寫的事,作者還需要不斷地錘煉自己詩歌創作的才幹。然而,劇中有些章節寫得優美動人,它表明了年輕詩人正在逐步掌握創作的技巧。

當他把這個抒情詩劇奉獻出來,第一次刊登在《婆羅蒂》雜誌上時,附有一首饒有興味的獻詩。最初這首小詩是獻給一位不知姓名的女士的,她的名字隻有第一個音節“海”。詩中洋溢著宗教的虔誠感情。今天,這首詩仍收在泰戈爾的梵天音樂裏,被人們廣泛傳唱著。很清楚,他把他《破碎的心》奉獻在他的伽登帕莉嫂子的足下。據說,她的愛稱是“海伽旦”,是希臘一位女神的名字。在這種依賴的關係中,羅賓那顆“破碎的心”比從前更加高興和無憂無慮了,他把感情傾注在歌曲創作的瀑布中,完成了第一部音樂劇《瓦爾米基天才》。全劇是以印度第一部長篇史詩《羅摩衍那》的作者——印度早期大詩人瓦爾米基的傳說為基礎的。羅賓在旅英期間,成為歐洲嚴肅音樂的讚美者。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堅信:“我們的音樂和他們的音樂是屬於不同風格的音樂,不可能同時為人們所接受。”他很欣賞歐洲音樂的浪漫主義風格,他說:“它的豐富情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猶如那生活海洋中翻騰的波濤。它時而沉入浪穀,潛入黑暗;時而浪花四濺,在陽光下閃爍,使人浮想聯翩。”與印度的古典音樂中的抒情特點相比較,歐洲音樂通過音調變化來表達感情,使人產生共鳴,引人入勝。《瓦爾米基天才》終於實現了他所追求的音樂表現形式。

隻有接受灼熱陽光的烘烤,才能日臻成熟,如今更大的收獲即將來臨。喬迪楞德拉納特和他妻子離開加爾各答作長途旅行,羅賓沒有同行,單獨留下了,心情卻十分憂傷。他把自己關在他們住的三樓屋子裏,喪失了兄長的手足情誼和一直給以勉勵的嫂子的慈母般溫暖,猶如喪失了精神支柱一樣,他終日沉湎於孤獨、沮喪和失去愛的苦惱之中,想在自我的表現中尋求解脫。他不用鋼筆而用石筆抒寫,一刹那就能統統抹去所寫的東西。這給他以自信。於是他日夜奮筆疾書,寫了一首接一首的詩歌,後來出版了詩集《晚歌》。這是顯示他藝術天才光輝的第一部著作。現在,他擺脫了以往的舊框框,獲得了自己所喜歡的創作風格。他說:“我的寫作終於歸屬我自己了。……我的詩歌像小河流水一樣,依照自己的意願,逶迤曲折地向前。要獲得自由,首先打破舊有的陳規,我躍出了非凡的一步,僅僅是為了自由地行動。”讀者都喜歡他的作品,他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滿足。這清楚地表明:一顆燦爛的新星升起了。

羅賓德拉納特由於孤獨和不滿,給父親寫了封信,要求父親同意,讓他再次去英國學習法律。他父親那時在喜馬拉雅山,接信後馬上複信,欣然允諾了。1881年4月20日,羅賓德拉納特跟一個侄子,第二次啟程赴英。上船前一天,他在加爾各答作了一次公開演講,題目是《音樂和情感》。演講中為證明自己的理論,摘引了許多歌曲。這是他第一次作公開演講。演講過程中,他努力通過口頭歌唱表演,說明音樂的目的應表達語言無法表達的情感。他現在從自己的空虛中走到外界來公開表達內心世界的沮喪和外部世界緊密結合的男子氣概。這二重性,從童年到死亡是他個性的基本特點。這個二重性任何時候都沒有消失,而他內心的平衡也任何時候都沒有消失,僅僅是均衡力量的形式隨著年齡和經驗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他與自然和人類這兩個外部世界的緊密聯係不斷伸延,他對外界的感觸也不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