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德森輕機槍是丹麥在20世紀初設計的產品,采用槍管長後座自動方式,結構較複雜,加工成本不低,但還算結實可靠。麥德森機槍最大特色在於帶緩衝的三腳架設計,因此除了對付地麵目標,還能進行防空射擊。該槍的遺憾之處在於使用32發彈匣供彈,相比使用彈鏈的機槍,火力持續性差了一些。麥德森輕機槍的口徑為8毫米(7.92毫米),可采用單、連發射擊方式。
中國曾於1908年開始在廣州、開封等地仿製此槍,並裝備軍隊,但數量不多。民國初年,開封兵工廠生產麥德森機槍。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向丹麥購買了原廠的圖紙及設備,想實現國產化生產,但所有圖紙、刀具都在1940年軍工廠遷移過程中被日軍炸毀在滇緬公路雲南運輸處。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一共進口了約3300挺麥德森機槍,雖然比不上捷克輕機槍的裝備數量,但依然是抗日前線的重要武器裝備。
電影《辛亥革命》中馬克沁機槍趣談
在電影《辛亥革命》中飾演同盟會領導人之一的黃興抱著馬克沁機槍衝鋒的場麵讓眾多影迷感到震撼。事實上,最早的M-1893式馬克沁機槍槍身連冷卻套重量達27kg左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提著馬克沁機槍這樣笨重裝備衝鋒陷陣的“猛人”,除非機槍手真的是“終結者”那樣的機器戰士。
早期的水冷式重機槍在腰部夾持射擊時,其實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難度那麼大。馬克沁機槍理論射速為500發/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MG-42機槍射速高達1200~1300發/分,一樣可以由射手端著射擊。馬克沁機槍太重不利於端持,但隻要力量足夠大,強壯的士兵完全可以在應急情況下“端著打”。一戰末期,德國也確實研製過能夠腰間夾持射擊的MG-08/15馬克沁機槍。在電影中,成龍扮演的黃興隻是端著馬克沁的槍身和士兵一起衝鋒,並沒有端槍狂掃,因此這個鏡頭不能算是“穿幫”。
其實,馬克沁機槍無法端著打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其發射結構不適合這個動作。早期馬克沁機槍采用雙小握把結構,射手在射擊時雙手要握住兩個小握把,在小握把上有壓板,左手拇指要推開保險,射擊間隙時開關保險也非常不方便。為了適應機動戰術需求,馬克沁機槍之後出現的機槍普遍采用了魚尾式槍托和小握把——射擊時抵住肩部,左手按住槍托,右手握小握把扣扳機射擊。在緊急場合腰間夾持射擊時,則用肘部將槍托緊緊夾在腰間,兩腿呈弓箭步,以腰部轉動射擊方向。此外,馬克沁需要射手協助輸送彈鏈,由單人操作時需要作一些技術改進才能有效完成射擊動作。
§§第三章 共築長城——國民政府時期的步機槍(嚐試步機槍的製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