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人文環境(1 / 2)

一、“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人文——舊時指詩、書、禮、樂等。“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賁》)。今天人文指的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住區要選在人文環境較好的文化區。例如:北京選在靠近北大、清華、人大、中關村科技園和學院路等八大學院一帶較好。而住區在王府井、西單、大柵欄、珠市口、新街口等商業區附近,夜間燈紅酒綠,歌廳、舞廳、酒吧、發廊、電子遊戲廳等文化設施鱗次櫛比……小孩子耳熏目染,日久天長,家長稍有放鬆,免不了會“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傳染上一些紈絝子弟追求享受、講究穿戴的不良習氣。央視“今日說法”節目,報道了不少青少年迷戀上網玩“拚殺”、“刺激”等遊戲,看淫穢錄像,結果學業荒廢。更有甚者,殺人越貨,走向深淵……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實例說明中有一則案例:一個14歲的初中生小馮,因同學的妹妹小何對自己有偏見,便懷恨在心。2001年7月29日下午,小馮趁小何一個人在家時,持殺豬刀、鐵鍬、啤酒瓶、菜刀以及電線等多種凶器,殘忍地將小何殺死在家中,並偽造了搶劫現場。他在小何家中從容地用水衝掉身上的血跡,換上小何哥哥的褲子,翻牆逃跑。小馮被抓獲後在法庭上說,他的這些做法都是在網上從香港電影“古惑仔”中學到的。他竟然把香港黑社會之間那些鬥毆廝殺的地痞流氓視為英雄。他說殺死小何時,他感覺自己就像是英雄。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毛骨悚然和愚蠢悲哀的“感覺”啊……

教子成才,我們應該向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學習。孟子幼年失怙(喪父),母親沒有改嫁.以織布維持母子生活。孟子的家靠近公墓,孟子便跟隨送葬的人,學起了跪地慟哭的事。孟母想:“這裏不適合小孩子住。”就搬家到一處市場附近,可是這裏住著許多殺牲賣肉的屠戶。孟子又跟隨著商販,學起宰殺買賣的事。於是,孟母又搬家到了一所學校旁邊。從此,孟子便學起了禮儀,刻苦讀書。有一次孟子問母親:“鄰居為什麼要殺豬呢?”母親隨口逗他說:“給你吃的”——隨即便後悔失言。暗道:“古人尚尊崇胎教之法,孕兒之始便言行端正。我兒正處在長知識、辨是非的年齡,不應誑語,啟無誠信也。”於是,便向鄰居買了肉給孟子吃,是為“戒欺求信”之教。

稍長,孟子從師於子思(孔子之孫)。一天孟子意倦心煩,沒好好念書就回了家。孟母正在機房織布,問他:“怎麼不上學回來了?”孟子若無其事地說:“自在哩。”孟母以刀斷織,說:“學習不能半途而廢,如同斷織之布不能成匹……” 顯然,孟母選擇居所時要遠離公墓和菜市場,把家安在文化區的做法,雖說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仍然被當今社會所接受。她擇居和教子的故事,已成為眾多家長教育子女的典型教材,源遠流長。

在2006年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有的代表提議:把洋人每年5月第二個周日的母親節,改成以孟母生日為紀念日的中國母親節,以紀念這位教子有方的偉大女性;把每年9月10的教師節,改在孔子誕辰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大成至聖先師;把2月14日洋人的情人節,改在農曆七月七日,使其成為牛郎織女相會的中國情人節。此議案一出台,立即得到眾多代表的讚同,很快被提交到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議案委員會。

母親節發起於美國,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43個國家承認並慶祝母親節。起因是1906年一位叫安娜·賈維絲的小姐,因痛失愛母不能自已,深感母愛的偉大,認為人們應當建立母親節來紀念。她四處奔走宣傳,曆盡艱辛。1914年,威爾遜總統簽署了這項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