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陶瓷名品(1 / 3)

1.認識紫砂

紫砂泥是紅泥(朱砂泥)、紫泥、團山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的總稱。這三種泥由於礦區、礦層分布的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耐人尋味,妙不可思。

紫砂壺藝始於宋朝而成於明代。凡幾百年間,紫砂工藝經曆無數興廢衰榮,薪盡火傳,逐漸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熱潮。

紫砂壺是實用的飲茶器具,也是具有鑒賞價值的藝術品。它的外在價值是實甪的器皿,而其內在的價值則是美的藝術品。

紫砂壺的美在於它集壺泥、壺色、壺形、壺款、壺章、題銘、繪畫、書法、雕塑、篆刻諸藝術,共融於一體。

紫砂泥色豐富多彩。其中以朱、紫、米黃三色為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濃淡,紫又有深淺,黃則富有變化;如果辨色命名,則有鐵青、天青、粟色、豬肝、黯肝、紫銅、海棠紅、珠砂紫、水碧、沉香、葵黃、冷金黃、梨皮、香灰、青灰、墨綠、銅綠、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諸色。

紫砂壺獨特的泥料,獨特的成型工藝,融和了造型、繪畫、詩文、書法、篆刻於一體,這些特點造就紫砂壺成為一種兼具實用和鑒賞雙重價值的飲茶器具-宜興紫砂器。

於紫砂陶的發現,有一個有趣的傅說。古時侯有一個異僧,經過宜興鼎蜀山村落時,他嘴裏不停地叫著“賣富貴土,賣富貴土喔!”。當地居民都覺得很稀奇,但卻隻朝著異僧觀望。異僧見大家沒有動靜,又放開喉嚨大聲喊道:“貴不欲買,買富如何?”隨後就帶著幾個村民朝著附近出產“富貴土”的青龍山、黃龍山的陶穴走去,到了那裏大家看到的果然是五彩繽紛的陶土,紅的、黃的、綠的、青的、紫的……。這就是關於紫砂陶的起源傳說。

關於紫砂茶具的文獻記載始於北宋《宛陵集》,書中載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描寫。南宋時紫砂陶就在國際上有了聲譽。到了元代紫砂陶的燒造工藝有一定的發展,並開始在紫砂壺上鐫刻銘文。在明代則有金沙寺僧和供春徒手製作紫砂陶茶具。

紫砂陶,簡稱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茶具,造型簡練、大方,色澤淳樸、古雅。用其泡茶,使甪的年代越久,壺身色澤就愈加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湯也就越醇鬱芳馨,甚至在空壺裏注入沸水都會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根據科學分析,紫砂壺確實保有茶湯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熱的特性。總括來說,紫砂陶有五大特點:

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

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甪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鏽”,所以空壺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便於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四、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第五、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鬆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再論它的實用性,紫砂壺是用於泡茶注茶的。對於紫砂壺的性能“色香味皆蘊”過去早有定論。而且,科學機構也對砂壺的“暑月越宿不餿”一事,甪砂壺與陶瓷做了詳細測試,的確證實了砂壺較陶瓷優越了許多,這一結論是基於紫砂原料的獨特性。紫砂壺實用性強,乃在於它具有比較高的氣孔率,使其具有透氣性好的優點。據《中國陶都史》第394頁記載:紫砂泥料“其特點是含鐵量比較高…‥,紫砂器的顯微結構中存在大量的團聚狀”,它的氣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團聚內部的氣孔,另一種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且大部份屬於開口型氣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氣性,可能與這種特屬的顯微結構有關。據宜興陶瓷公司對各陶土的理化工藝性能測定,發現紫砂泥的氣孔率高達10%以上。因而又說明了透氣性好當然就是“泡茶色香味皆蘊”和“暑月夜宿不餿”的主要原因了。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結合能力好,則是其有利於工藝裝飾的原因。再則紫砂泥的焙燒溫度範圍也寬,為攝氏1190度到1270度,目前燒成溫度約控製在攝氏1200度,這是紫砂製品不滲漏,不老化,越使用越顯光潤的又一原因。以上均說明了,這種粉質細砂岩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壺”的最佳泥料,也是陶都宜興特有的寶藏。

試想,為什麼人們稱紫砂器是獨樹一幟呢?實際就是說,它具有獨到之處:即獨特的原料構成,獨特的實用性能,和獨特的藝術價值。為此,紫砂陶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名陶,乃實至名歸,受之無愧。

2.紫砂陶

中國陶瓷,發達最早,首先使用釉及窯火的偉大藝術,千變萬化,無涯無盡,技術達世界最高峰。

大約在1萬年到7千—8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使用磨製石器、過著漁獵生活的時代,就開始創造了原始的陶器。製造的方法有籃製、模製、手捏、圈泥和轉盤等幾種。

關於陶器的發明,恩格斯作過科學的闡明,他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製造都是由於在編製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黏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

原始陶器的製作和編織物的產生,是人類最古老的發明和創造。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陶器的發明曾經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原始社會的彩陶和黑陶;商代的白陶、硬陶、釉陶;漢代的近似瓷的釉陶;西晉的青瓷。唐代的三彩陶,宋代的此砂陶,明代的青花、五彩瓷器,清三代瓷器,等等,都馳名中外。在英文字典裏,陶瓷和中國是同一個單詞“CHINA”,古代中國在世界上享有“陶瓷之國”之美稱。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古代人類發明了製陶技術。學會製陶,對農業的發展與定居生活有著重大意義。

中國產陶,曆史悠久,古代文獻上早有記載。《周書》裏有“神宜耕而作陶”,《路史》裏有“燧人範金合土為釜”,《資治通鑒》裏有“黃帝命寧封為陶正”,《呂氏春秋》裏有“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物源》裏有“軒轅作碗碟”,《周禮.考工記》裏有“虞氏上陶”,《史記》裏有“舜陶於河濱”等記載。

中國陶器始於何時?過去沒有確切的定論。近幾年來,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對出土古陶器進行科學測定,確定中國製陶工藝始於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陶器以“彩陶”和“黑陶”為代表。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on)在中國河南省澠池仰韶村,首先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遺址中有一批精美的彩繪陶器,繪有紅、黑或紫色的幾何圖案,考古學家稱之為“彩陶”,並稱這一時代的文化為的“仰韶文化”。1928年,吳金鼎在山東省曆城龍山鎮城子崖,發現許多黑色陶器,這是新石器時代的末期繼仰韶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器形渾圓端正,烏黑發亮,考古學家稱之為“黑陶”,並稱這一時代的文化為“龍山文化”。這就是中國史前文化階段的兩個主要係統。此外,還有與仰韶文化同時發展的“馬家濱文化”,有與龍山文化同時發展的“齊家文化”,以及“青蓮崗文化”、“屈家嶺文化”等等,也多以紅陶,灰陶、彩陶、黑陶為主。

廣義的陶器可分為四類:土器、炻器、陶器和瓷器。土器,坯質粗鬆,多孔,色澤不潔,成陶火度最低,有吸水性,音粗而韻短,如磚瓦缽;炻器,坯質致密堅硬,取天然泥色,成陶火度在1010oC—1020oC,無吸水性,音粗而韻長,如紫砂陶;陶器,坯質孔較細,上釉,成陶火度較高,有吸水性,音粗而韻短,如缸、甕、罐、壇;瓷器,坯質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最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如江西景德鎮的產品。

遠在石器時代宜興就開始製陶,宜興鼎蜀鎮窯場是世界炻器的發源地,它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已經大量生產陶器。每一時代都各有其不同的文化,並且或多或少地呈現一種獨特的生活樣式。因為隱患的使用在表示文化上連續時代開始的標準不如家畜、鐵或文字的使用等來得明顯,所以人們采用製陶術作為表示時代的標準,便需要說明理由。陶器的製造假定著村落生活的存在以及簡單技術的出現。

近年來,在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學家陸續在宜興的鼎蜀、張渚和楊巷等地發現大量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氏族社會,這裏的先民就開始從事農業和陶業勞動。距今約5000—6000年以前,宜興出現了原始部落。歸徑鄉的南唐村、駱駝墩,郵堂鄉的西溪村先後都發現了屬於這時期的原始文化遺址。駱駝墩是一處距今5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遺址。村落選擇在地勢高爽的土墩上。當時的人們已普遍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用石斧、石鋤等開墾荒地、種植莊稼,過著以種植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還進行采集、漁獵和飼養家畜。駱駝墩原始人已能建造低矮簡陋的房屋。當時的手工業也有了發展,人們已普遍使用陶器(有紅陶盆、陶鼎、陶碗等),而且在西溪村原始文化遺址出土了陶壺和陶罐。在這些遺址上,與粗糙的或打磨的石器一起出土的豐富的夾砂工陶、泥質紅陶、白衣黑陶和灰陶的碎片。器皿的成型方法,基本上是手製,也兼有輪製的,較晚的泥質紅陶上麵,可以看到簡單的方格紋。駱駝墩原始人是按母親的血統來定親屬關係,處於母係氏族階段。

距今約4000—5000多年以前,宜興進入了父係氏族公社。原始村落逐步發展到近河旁的高地和山麓南坡上,由幾個相鄰的居民點組成一個村落。宜興的楊巷、鼎蜀、張澤、銅峰、新芳、善卷等地先後都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原始文化遺址。其中以楊巷鎮一處新石器中晚期的文化遺址最為典型。在今楊巷東北部的三塊高地,以螄螺墩(也叫城頭地)為中心的原始村落有很大規模,周圍麵積達300多畝。原始的農業已得到較快發展,出土了大量的磨製石器。這時的石器工具出現了石鐮、雙翼形石耕田和半月形雙孔石刀、石犁。手工業主要是製陶業發展起來,出土了大批古陶器,其中有完整的紅陶鼎,大部分為日用器皿,造型多樣。燒造陶器的溫度達800oC—700oC。楊巷原始遺址還出土了多種陶紡輪,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原始的紡織技術。

3.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豔,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曆史

1905—1909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眾多的唐三彩隨葬品。常見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馬、駱駝、仕女、樂伎俑、枕頭等。尤其是三彩駱駝,背載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那赤髯碧眼的駱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簷帽,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聯想起當年駱駝叮當漫步在"絲綢之路"上的情景。

唐代是我國封建朝代的鼎盛時期,所以說唐三彩從另外一個側麵也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從現代的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因為在唐以前,隻有單色釉,最多就是兩色釉的並用,在我國的漢代,已經有了兩色,就是黃色和綠色的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那麼到了唐代以後,就是說這種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有的就是從陶瓷史上有人考證講,這和唐代當時的審美觀點起了很大的變化有關係。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吧,到唐代以後,它包容了各種文化,包容了外來的好多文化,那麼就是說這個時候從繪畫也好,從陶瓷也好,從金銀器的製作也好,它形成了一個燦爛文化的這麼一個特點。

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有它的曆史原因。首先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它們之間不斷結合、不斷發展,因此從人物到動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現出來。

唐代貞觀之治以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同時也導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於是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是作為一種冥器,曾經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隨葬多少件,但是實際上明文有明文的規定,作為這些達官顯貴們,並不滿足於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這種厚葬。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這麼一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製作工藝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幹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製。唐三彩的燒製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攝氏度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攝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煆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這麼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特點

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麵,首先是造型。從造型方麵來講,它的造型與一般的工藝品的造型不同,與其他時代出土的馬也不同。

出土的唐三彩,從現在分類來看主要也是分為動物、器皿和人物三類,尤其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也是需要馬,農民耕田也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那麼人們經商可能就是從東往西,從西往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有關。

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這個馬的品種,據說是從當時西域那邊進貢過來的,所以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馬的形狀有點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唐馬的造型特點,它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你們看到這是一匹靜立的馬。但是它通過馬的眼部的刻畫,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圓睜的,然後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它好像在靜聽或者聽到有什麼動靜一樣,它通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作為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紅綠白三種釉色,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創,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紅、綠、白三色,讓它交錯、間錯地使用,然後在高溫下經過高溫燒製以後,釉色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後,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複色、有兼色,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點。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唐三彩這一種工藝品的特點,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點在裏麵,這個造型是雞頭器皿,從現在的考證它當時是西域國家甚至中東國家的一種盛酒用的器皿,但是作為中原地區把它作為一種工藝品來製作,並且人們的使用可以看到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產地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裏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麵,都遠不及唐三彩。

藝術魅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複製和仿製工藝的不斷提高,唐三彩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洛陽人在傳統唐三彩造型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平麵唐三彩,他們還將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為傳統的文化產品和工藝美術品,不僅在中國的陶瓷史上和美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當得要的作用。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據考古界的挖掘,在絲綢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亞的一些國家都曾經挖掘出來過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那麼這種文化傳流到國外也對他們的陶瓷業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包括在日本和朝鮮。日本奈良時期曾經仿製中國的三彩製作出來過三彩器物,當時被稱為奈良三彩,朝鮮的新羅時期也仿造中國的三彩製作過三彩的器物,叫新羅三彩。

正因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喜愛收藏唐三彩的人越來越多。

唐三彩的複製和仿製工藝在洛陽己有上百年的曆史了,經過曆代藝人們的研製,使"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三彩的製作工藝也得以繼承和發展。

辨別高仿唐三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