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陶瓷的發展(1 / 3)

1.景德鎮的製瓷曆史

中華向號瓷之國,景德鎮曆稱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作為被人武稱為“瓷都”的景德鎮,製瓷曆史悠久。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古代叫新平鎮)。早在漢代,當時的這個地區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製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這樣,景德鎮地區的製瓷曆史已有兩千年。

史書上的景瓷生產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有各種各樣的瓷器生產。晉代時,有個叫趙慨的人,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世人尊稱為"師主",曆朝立廟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華的庭台樓閣,下詔令要這裏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煬帝又要這裏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說明當時的景德鎮地區製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有了較大的影響。

強盛的唐帝國建立之後,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當時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出名的製瓷人物,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他們所造的瓷器"瑩如玉""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送到京都出售,被稱為"假玉器",轟動市場,皇帝下令作貢品,"於是昌南瓷名天下"。

2.“景德鎮”名稱的由來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鎮曾有過好幾個名稱:新平鎮、昌南鎮、陶陽鎮。曆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而當時的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影青瓷)這時更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於這裏拉製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趙恒派人到景德鎮,要這裏為皇家製造禦用瓷器,底書"景德年製"四字。由於"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從此以後,這裏就叫"景德鎮",名稱延用至今,到現在已有近一千年的曆史。這件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係》中說得很清楚。

3.五代十國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說,唐朝之前的景瓷生產情況還隻限於文字記載,那麼唐末,五代之後的景德鎮瓷器生產就有充足的瓷器實物證明了。本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鎮市區的黃泥頭、白虎灣、勝梅亭、盈田等地發現了很多的五代窯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碎片確切地證明了那個時期這裏燒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為多。這個時候生產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稱為"蟹殼青"的青釉,近似越窯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唐末,五代時,這裏除燒製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準,瓷質超過越窯,冠於當世。

4.宋瓷有突破性進展

公元十一世紀末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事頻起,北方諸名窯相繼陷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製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在瓷業生產上集南北名窯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製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的《陶記》稱,當時的景德鎮有窯300餘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勝景。祖籍今樂平市的南宋文學家洪邁,在他的《齋隋筆》中就有"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的記載。當時景德鎮所產的青白瓷潔白細膩,體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顯光,所以有"瓊玖"、"饒玉"的美稱。在品種方麵,有日用瓷、化裝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紋生動清晰,質量很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