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瓷(1 / 3)

1.白瓷的出現和燒成

白瓷的出現,是我國陶瓷史的一件大事,它是後來各種彩繪瓷器的基礎。沒有白瓷,就不會有影青、青花、釉裏紅、五彩、鬥彩、粉彩等各種美麗的瓷製品,白瓷的出現為我國的彩瓷工藝奠下了基石。

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出現的。當窯匠們掌握了三氧化二鐵在釉中的呈色規律後,有意識地降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燒製了白瓷。湖南長沙的東漢墓已出現早期白瓷。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範粹墓出土的白瓷,其工藝製作水平已有較大提高。但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現,陝西西安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靜訓墓土的白瓷,胎質細膩潔白,釉麵瑩潤,顏色純正。隋代白瓷生產已很普遍,河北內丘邢窯和河南境內都曾發現白瓷窯址。唐代白瓷生產十分發達,北方許多窯口都大量燒製白瓷,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河北內丘的邢窯、曲陽的定窯;河南的鞏縣窯、鶴壁窯、窯縣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交城窯;陝西的耀州窯、安徽的蕭窯等。其中以邢窯白瓷為代表,與南方地區越窯青瓷相匹敵,世稱“南青北白”。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中心仍在北方,較大規模的白瓷窯有河北曲陽窯、河南鶴壁窯、陝西耀州窯等南方地區最早發現的白瓷產地江西景德鎮。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陽的定窯為代表,較著名的還有山西介休、盂縣、平定、陽城等地。福建德化在宋代時也曾燒造白瓷。元代時白瓷生產規模縮小,以景德鎮窯燒製的“樞府瓷”(即“卵白釉瓷”)為最佳。晚清時期,白瓷生產主要集中在景德鎮和德化兩地。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窯燒製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窯燒製的“象牙白”(或稱“豬油白”、“奶白”)瓷,取得了白瓷燒製史上的最高成就。由於元代青花瓷和明代鬥彩、五彩瓷器的興起,素白瓷的生產漸趨低落。但是,正由於白瓷的出現,才為青花瓷和色彩繽紛的彩瓷開辟了道路。

北朝晚期至隋代燒成白瓷,給後來彩繪瓷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但此時白瓷大多白度不高,泛青泛黃,造型厚重拙實,裝飾不多。

白瓷又稱白釉瓷,是一種瓷胎潔白,釉質透明的瓷器。

白釉燒製工藝比青釉複雜,並非在釉料中加白呈色劑,亦非在胚胎上施白色護胎粉,而是將釉料的含鐵量控製在0.75%以下,再將釉施於胎骨潔白的器物上,燒成後即為白瓷,表麵的釉即為白釉,其實白釉本身是透明的,白色無非是映出白胎的色彩而已。因而,所謂的白釉,嚴格上來說其實是透明釉。

白釉於北朝時即已燒製成功,北齊範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國至今所見的最早的白瓷。此批瓷器普遍泛淡青色,說明早期的白釉含鐵量比較高。隋代的白釉產地僅限於河北內丘一帶,燒製技巧較以前有所提高。

北朝晚期至隋代燒成白瓷,給後來彩繪瓷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2.定窯係白瓷

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窯的細白瓷器。定窯瓷器胎薄而輕,顏色潔白。所施白釉呈乳黃色,很多積釉形似淚痕,隱現著黃綠顏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定窯以燒製白瓷為主,同時還兼燒醬、紅、黑等名貴的顏色釉,《格古要論》中記載:“紫定”,也就是定窯燒製的醬釉,價格要高於白定,在當時就已經被視為珍品。定窯瓷器除了碗、盤、瓶、盒等日常用品外,還有一些貢器,例如淨瓶、海螺、爐等等。它的裝飾主要采用印花、刻花、和剔花技法,其中印花器物最佳,並且多為花卉紋飾。采用刻畫花紋裝飾的器物大多在器物的一麵,裏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

宋代白瓷在成熟的唐代白瓷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既保留了唐代以來以釉取勝的特點,又創造出許多新工藝。宋代白瓷名窯輩出,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邢窯一統天下的局麵。其中最著名的白瓷窯場當屬河北定窯。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貢品為曆代宮廷所珍藏。從五代後期到北宋中期近百年的時間裏,定窯燒造出大量的質量精美的白瓷器,影響極其深遠。在北方以漳河、汾河兩岸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白瓷窯係,稱之“定窯係”。在這個定窯係中除河北外,以山西窯場最多,有平定窯、、盂縣窯、陽城窯、介休窯等。定窯的製瓷工藝還影響了當時江淮流域的製瓷業,出現景德鎮窯、德化窯、吉州窯、潮州窯等燒造白瓷的窯場。

定窯是宋代名窯之一,始燒於唐。定窯在宋人的筆記中雖屢有陳述,但是在唐代卻因受到鄰近邢窯的影響,才在瓷器的製作上向精白細致與優雅的方向發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製瓷工藝與製瓷風格.其以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窯器著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