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常在晉楚”,晉楚兩國數代爭霸,發生了兩場大型戰爭——城濮大戰和邲之戰,小戰更是家常便飯,這給中原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像宋國這種不大不小的國家,夾在兩個大國之間,靠近晉國,挨楚國的打,靠近楚國,挨晉國的打。在邲之戰後,楚國圍攻宋國國都,將其包圍了九個月之久,城裏彈盡糧絕,最後發生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慘劇。沒有一個國家像宋國這樣迫切盼望和平。
因此,在宋國的百般周旋之下,晉國和楚國領導人坐到了一起,先後召開了兩場以和平為目的的“弭兵之盟”。
和平使者華元
第一次“弭兵之盟”能夠得以順利召開,一個叫華元的宋國人是關鍵。
華元是一個有趣的人——說他有趣,是因為他常常成為各種笑話中的主人公。
華元是宋國軍隊主帥。在一次與楚鄭聯軍的作戰中,因為忘了把羊肉分給車夫羊斟,羊斟懷恨在心,到了交戰時,一馬當先衝到敵營,讓這個馬虎的主帥做了俘虜。宋國人打算用一百輛兵車、四百輛戰馬去贖回華元,正在走交割程序時,他又逃了回來。
華元回到宋國,在都城門外等待報名進去,見到了羊斟。華元居然安慰他說:“那件事情(被俘)不怪你,是你的馬出了問題吧?”
羊斟似乎是要故意氣華元,實話實說:“不是馬的問題,是我故意這樣做的。”
羊斟說完就溜走了,後來他逃到了魯國。
華元回到宋國後還是任原來的職位。他主持全城防禦工作,加固城牆,防止楚國再次入侵。一天,他在巡視加固工程時,築城的民工唱起歌來:“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複。於思(音sai),於思,棄甲複來。”什麼意思呢?“瞪著眼睛,挺起肚子,丟盔棄甲挺神氣;滿腮胡子,胡子滿腮,丟盔棄甲逃回來。”民工們是在譏笑華元長須飄飄,打了敗仗還這樣神氣。
華元指示隨從答複道:“牛則有皮,犀兕(音sì)尚多,棄甲則那。”為自己辯解,意思是說:“牛的身上都有皮,犀牛兕牛還很多,丟些盔甲算什麼?”
民工們又唱:“從其有皮,丹漆若何!”意思是說就算你有皮,又到哪裏找油漆?
華元見勢不妙,對隨從說:“他們人多,咱隻有一張嘴,還是走吧。”
現在來看華元,他生活在叢林法則盛行、以求勝為唯一價值觀的春秋時代是多麼不合時宜。他這人善良、寬容、作戰勇敢、遵守作戰法則、凡事給人留有餘地……他就像一個舉止優雅的貴族,卻不幸投胎投錯了國家和時代。其實,從大裏講,整個宋國也跟華元一樣,保留著“酸腐可笑”的貴族做派,打仗時“不鼓不成列”,“不重傷,不禽二毛(老人)”。
所以,不難想象,宋國人會為了一個不以爭霸為目的的“弭兵之盟”奔走不停。
不過,為什麼是華元呢?
這是因為,華元不但與晉國執政官欒武子是多年的老朋友,而且與楚國令尹子重交好。正是他在晉國與楚國之間穿針引線,“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才最終使得爭鬥了幾代的敵人坐在了一起。
這一年,是公元前579年。
第一次“弭兵之盟”
其實,在華元進行撮合之前,晉國與楚國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接觸。
公元前582年,據《左傳·成公九年》記載,晉景公秘密會見了楚國戰俘鍾儀,進行了一番友好而親切的交談。大將範文子趁機建議把鍾儀釋放回國,也借此向楚國釋放善意的信號。晉景公同意了,“重為之禮,使歸求成”。
晉國伸來橄欖枝,楚國人也積極應對。就在這一年冬天,楚莊王的繼任者楚共王也派遣大宰公子辰到晉國去,“報鍾儀之使,請修好、結成”。第二年春天,晉景公再次派使臣回訪楚國,以“報大宰子商(公子辰)之使也”。兩個曾經殺紅了眼睛的敵人居然如此眉來眼去,漸人佳境,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