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聊聊晏子這個人(1 / 3)

晏子,我們很早就接觸過了,在中學語文課本裏就有他老先生的光榮事跡。說是他出使楚國,因為身材矮小遭到楚國人的歧視,於是展開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群儒,最後維護了齊國的尊嚴,載譽而歸。司馬遷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將他與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的賢相管仲相提並論。

晏子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高幹子弟,父親晏弱是齊國上大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晏弱死後,晏子接班,也做了上大夫。晏子曆經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他活到了七十八歲,輔佐朝政長達五十多年,安然度過齊國幾次內亂,可見其為人處世確實有一套。

善於跟老板提意見

先看看他是怎麼跟老板提意見的。

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老板都是“有身份的人”,做臣子的陪伴在他們身邊尚且感覺危險,更何況向他犯顏進諫。是以《紅樓夢》裏才如此表述:“文死諫,武死戰。”晏子一生向三個老板提了無數次意見,基本上每一次都達到了目的,這說明他是一個善於提意見的人。

齊景公喜歡射鳥,因此在後花園裏喂了一群鳥。這一天,喂養鳥兒的官員燭鄒一個不小心讓鳥兒盡數逃脫了。齊景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命令將燭鄒處死。這時晏子笑嘻嘻地說:“燭鄒這人是個大老粗,可能他現在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過錯,不如我來分析一下他的罪名,然後再殺他也不遲。”

齊景公答應了。

晏子走到燭鄒麵前,嚴肅地說:“你可知道你犯了多少條死罪嗎?三條!第一,你玩忽職守,把國君的鳥兒放跑了;第二,你的行為使得國君因為小事就殺人,這也是死罪!第三,這事兒如果傳到友邦國君耳中,就會使他們以為,我們的國君把鳥兒的命看得比人的命還重要,從而看不起我們,這更是死罪!”

晏子說完,回頭對齊景公說:“您可以下令了。”

齊景公是聰明人,他怎麼能聽不出這番話裏埋藏的地雷呢?於是幹咳一聲,說:“算了,這個嘛,也隻是一個小事情,放了他吧。”

晏子幾乎利用一切機會向老板提意見。晏子家住在市場附近,周圍環境不太好,有一次,齊景公想賞賜晏子一幢別墅,以慰勞他為國操勞。晏子婉拒了,說自己住在市場附近,可以隨時考察民情。於是齊景公隨口問了他一句:“愛卿啊,咱這市場上哪樣商品最好賣,哪樣商品最不好賣呢?”

晏子說:“假肢最好賣,鞋子最不好賣?”

齊景公糊塗了:“此話怎講?”

晏子說:“國中很多百姓因為犯了一點兒過錯就被斬去手腳,隻好安裝假肢,所以假肢最好賣,鞋子自然就賣不出去了。”

齊景公回過神來,心想:“原來這孫子是繞著彎兒罵我刑法過於嚴峻啊。”於是他下令,減輕刑罰:死刑的改為有期徒刑,有期徒刑的改為拘留,拘留的改為免罪釋放。後代有人評價晏子這次進諫功德無量,僅隻言片語就讓國君減輕刑罰,讓百姓受益良多。

公元前690年,齊國軍隊攻破紀國都城(位於今山東半島中北部),紀國滅亡。齊景公帶著晏子等耀武揚威地來到紀國遊山玩水,玩兒得不亦悅乎。這時,手下撿到一個金壺,把它獻給齊景公。齊景公看見裏麵還刻著八個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就翻譯了一下,“吃魚不要翻麵,因為魚有腥味;騎馬不能騎劣馬,因為它不能行遠路。”

這樣翻譯當然沒錯,可晏子偏要跟齊景公唱反調。他說:您翻譯錯了,這八個字其實包含著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迫百姓;‘勿乘駑馬’指的是不要重用那些不稱職、無德無才的大臣。

齊景公臉上有些掛不住了,他辯解道:“既然紀國有這麼好的治國法寶,為什麼還會敗在我手下,甚至亡國了呢?”

晏子說:“好的名言要掛在大堂之上,讓君臣們時刻記住;像紀國這樣藏在壺裏,不能對照去實行,不亡國才怪呢!”

一席話說得齊景公啞口無言。

有一年齊國鬧饑荒,晏子想打開國家糧倉賑濟百姓,齊景公沒有同意,反而想修建一個高大的台子遊樂。晏子本來是想否決這個想法的,後來一考慮,居然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