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起珠

對聯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學藝術,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廣泛的實用價值。

運城古稱河東,曆史悠久,人文薈萃。諸多古代曆史事件皆發生在運城境內,作為古代天子常居之地,這裏構成了我國史前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留下了無數色彩斑斕的古文明遺跡,而且孕育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學藝術奇葩——楹聯。遠古時期,舜帝在古鹽池邊撫琴彈奏的《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可說是中華大地最早的對聯雛形,之後在古河東文化中頻頻出現的對偶句式,也都孕育著對聯的基本要素,對對聯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唐宋以來,除一些詩文辭賦中有了更加精心雕琢的聯語,社會活動方麵文人之間已有對語的交往。如唐朝中期詩人王維在及第前與賣藥女的藥名對語:“宴罷客何為?”“酒酣人當歸。”“黑夜不迷途。”“熟地當明道。”等,說明聯語對句在民間已較廣泛傳播,也是詩聯在當時的巧妙運用。唐中後期河東一些文物景區的寺廟牌坊開始有了專用聯語。如:唐耿湋為蒲州萬固寺寫的“雲開半夜千村靜;月上中峰萬壑明”。呂岩為鹽池神廟寫的“東海栽玉樹;西池開銀花”。以及解州關帝廟的石牌坊聯:“精忠貫日;大義參天”。常平家廟牌坊聯:“靈鍾鹺海;秀毓條山”等。

至明清時期,河東的對聯文化發展同全國一樣,逐漸達到繁榮昌盛之勢。數量日趨增多,種類更加繁榮,內容更趨豐富,聯書多有出現,聯藝顯著提高,應用更為廣泛,聯家層出不窮。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明朝後期人稱喬閣老的喬應甲,出版聯書《半九亭集》8卷,錄其聯語4000餘副,涉及社會生活種類齊全,第一個在其文中提出“對聯”這個特用名稱。這一時期與喬應甲相當、而榜上有名的聯家有數十人之多,創作出了難以數計的對聯作品。如萬榮後土祠聖母殿聯:“後配六合之天,至上至尊,聖德自應崇代代;土為萬物之母,資生資育,世人所以稱娘娘。”一副聯語,把華夏兒女崇拜的土之神——後土聖母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現給世人。再如解州關帝廟聯:“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赤麵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河津薛仁貴故裏聯:“三箭定天山,將軍威名千秋重;一戟安社稷,英雄氣概萬古新。”萬榮薛瑄祠聯:“明代一人,南京好官,幹纘千古;理學真儒,領袖河東,主敬一言。”這幾副對聯,竟把漢、唐、明代的三位河東著名曆史人物,進行了感天動地的蓋棺定論。

鴉片戰爭以來,連年的外寇入侵,朝政更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楹聯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在民主革命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的形勢之下,楹聯又成為革命文學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人們為民族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以後,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樂,作為上層建築的文學藝術組成部分的楹聯文化也迎來了一個新的振興時期。雖經如“文化大革命”等動亂的影響,但總的趨勢是蓬勃向上、不斷發展的。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全國的楹聯組織不斷興起。1984年中國楹聯學會成立後,1987年2月,河東革命老區垣曲縣即成立起楹聯學會,開始了有組織的聯事活動,接著河津、新絳縣相繼成立起楹聯組織,稷山、芮城等縣的詩詞書畫組織亦加入了楹聯內容。與此同時夏縣、萬榮出現了民間個人在全國的征聯活動。之後,新絳舉辦了龍興寺景區的全國征聯。廣大楹聯愛好者參加全國一些征聯活動也越來越多,並有獲獎和入編作品見於刊物和報端。1999年河東首卷對聯集成——《中國對聯集成·河津卷》出版發行,這也是全國首家出版的對聯集成縣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