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侮辱,是人生一大苦事。受辱而又處理失當,使整個人生傾覆,可謂雪上加霜。
所謂侮辱,是對他人人格的侵犯。這種侵犯不同拔劍一揮,直取對方首級。用心理學家的話說,它通過貶損人格的方式,使人的名譽、信用和社會效能下降,造成心理創傷。俗諺稱“惡言一句六月寒”,說的是侮辱的傷害力。人處六月溽熱,聞一句惡言卻覺得齒冷,這是心理效應,足見舌劍難敵。
血性男兒或剛烈女子,都不堪受辱。莽撞者,抄起菜刀尋人拚命;慎密者,設計陰謀讓人下井。
這便是報複。
以惡對惡。
令人惋惜的是,這種報複不論奏效或未奏效,全以失敗而告終。
因為報複並非正當防衛。
在報複之前,他們原本懷揣著一腔道理,但這道理未能伸張,卻成了犯罪的動機。
《水滸傳》中那班好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真個令人神往。但這等事可看不可學。宋代距今久矣,彼時彼事與今天大不相同,而且書中所載,添了許多當時文人渴求正義的暢想。
人們常說“有理走遍天下”,這話大抵不錯。但有理須會運用,否則這道理不僅沒用,反而有害。因此,做事的學問不在有理,而在於怎樣運用此理。其中的區別,就是節節勝利或是節節敗退。大丈夫處世,其高超處隻在如何禦辱。用暴力或是陰謀手段報複他人,難免陷入一塌糊塗。
那些因報複而犯罪的人,大都迭出悔意,深歎若不如此便如何如何。的確,留取青山,何愁無柴?一旦觸犯法網,就晚了。
做人難,一旦遇到奇恥大辱,最忌熱血衝頭。逢事拍案而起,不過是匹夫匹婦之勇,毫無益處。隻有冷靜剖析事情前後,把自己的意願納入法律的軌道之中申冤除仇,才是好漢所為。有理、有利又有節。
有人說,他的遭遇錯綜複雜,告狀無門,官僚推諉,隻好鋌而走險。這類事確實不少,但仍須耐心隱忍,讓正義在不屈不撓之中得以伸張。設想,鋌而走險隻是以命換命,各自撇下一幫寡母孤兒,這完全是自殺式的下策。
除了沉冤之外,生活中還有一些雞零狗碎的瑣事。譬如流言蜚語,白眼黑話之類,也使一些莽漢怒不可遏,拚死廝殺一番,弄得兩敗俱傷。這是更低檔次的報複。
為這等小事而葬送青春,值與不值,明眼人能看得一清二楚。這類小煩小惱,漠之待之如過眼煙雲,不聞不問,活得反而更好。
中國人崇尚的人格最高境界是“寵辱俱忘,處變不驚”。如此,方可成就大事業,養出一副男子漢的磊落胸襟。昔日勾踐戰敗,老婆被吳王掠去為妾,自己當馬鋆,其辱不可謂不大。勾踐依然從容鎮定,臥薪嚐膽,終於東山再起,反使吳王淪為死囚。這是敵我之間的忍耐,對於同事鄰裏之間的齟齬,更需淡化處理。越是斤斤計較,損失得越多。人生不過百年,把能耐放在有用處豈不更好?
依照心理學家的分析,報複屬於一種卑劣情結,報複隻證明自己也是惡人。
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至今仍是明訓。將你不喜歡的事情強加於人,的確糟糕透了。
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林則徐,虎門禁煙,愛國獲罪,被充軍新疆。這是一般人不堪忍受的打擊。林則徐卻能淡泊寧靜,心懷天下,在伊犁修渠栽樹,造福一方,成了為百姓擁戴的民族英雄。
出於仰慕林公風範,錄他的一句詩以礪誌,詩雲:
細嚼黃連不皺眉。
有此胸襟。何事患不成功?何必報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