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海納百川怨自消(1 / 1)

生活如同陽光,忌妒便象人在陽光下的影子,是一種難以擺脫的心理病症。

人們從各種角度認識忌妒,結論不一。

忌妒是由別人的幸福而產生的一種痛苦。

忌妒是認知過程的混亂所導致的心理誤區。

忌妒是殘留在人性當中的一點獸性。

這些解釋歧見各端,但有一點相同,即忌妒是一條心靈的毒蛇。

古往今來,忌妒在人間上演的醜劇太多了。翻一翻《紅樓夢》,那班男女“烏眼雞”似地爭來鬥去,有幾人不是出於忌妒?為後人尊為“聖明之君”的李世民,在一場“玄武門之變”中,弑父殺兄,掠過黃袍披在身上。這種事在曆史學家看來,可以說是階級與階級的鬥爭。但從人性看,不外是一起由忌妒引起的篡權血案。虧他真能下得了手。

在愛情領域,忌妒更是大顯身手。一代名將奧賽羅,出於忌妒,錯殺了美貌善良的妻子苔絲狄蒙娜,成為愛情悲劇中的千古絕唱,在這裏,凶手不是奧賽羅,而是“忌妒”。奧賽羅也由此走向毀滅。

忌妒不僅害人,還使忌妒者倍受煎熬。見人家分房,上火;見人家升官,切齒;見人家穿件時興衣裳,心裏不是滋味,甚至見人家小孩長得胖也瞪眼睛……這類人像全世界都跟他作對似的,活得艱難。

當然,有些妒火確有來由。如某女分房靠的是姿色,某男升官憑的是溜須。但既使如此,怒發衝冠又有什麼用處呢?莫如“一切從實際出發”,努力提升自己的位置,站得高一點,失意愁緒就化為煙雲了。

有道是:望遠才知風浪小,淩空乃覺海波平。

人非聖賢,世有不平,難免生出些許忌妒之心。也可以說是一種失意,一種挫折感,或是懷才不遇的感歎。如看到蠢漢發財、庸人理政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現象,就難免忿忿然起來。尊居初唐四傑中的楊炯先生,就說過自己“愧居盧前,恥位王後”,道出他對王勃的忌妒之情。此類紛爭,文壇與官場演得尤烈。

一個節操高尚的人,心裏忌妒之火一閃,就應使其熄滅,如此對人對己都大有益。舊日同澤高升,你真誠祝賀一番,兩人之誼更洽,反之在背後埋汰一通,卻結了一個死敵,何必如此呢?愛妻出去跳舞,你以男子漢的大度鼓勵一番,換來的是繾綣之愛。這不比鬼鬼祟祟更體麵嗎?

西哲笛卡爾在《靈魂的情感》一書中說:“忌妒是一種恐懼”。忌妒確是一種無力量的表現,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

試問:太陽忌妒電燈嗎?海洋忌妒小溪嗎?雄鷹忌妒飛蛾嗎?或者說,愛因斯坦會忌妒小學生數學競賽的第一名嗎?

缺少的不是忌妒,缺少的是力量。

孫中山先生當年立誌,待國民革命成功之後,棄去總統之位,繼續行醫,為窮人療疾。這是何等胸懷!人們何曾聽說中山先生忌妒過哪個人呢?

把一句人們熟知的古訓抄在這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你容納不下諸多物是人非的時候,便會忌妒,因而永遠成不了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