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能盡人心即佛心(1 / 2)

在中國的民眾中,信佛的人不算少,但是想成佛的人卻不多,也許是想成佛的高僧不願跟人們說罷。

成佛的人少,想成仙的人卻很多,這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成仙是信仰道教的高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也是追求的動機。所謂成仙,不外是一味的活著,不死而已。成仙之後的人,並不去管別人能活多久,也不耽誤自家雲遊天上地下,更不禁戒享受美酒佳肴。那麼在這類教門之中,道長們實在是負擔最輕而實惠最大的一些人。

然而成佛難。

成佛先要犧牲自己,要根絕自己的七情六欲,跟世上紅塵徹底分手。最重要的是佛的負擔過重,信佛的人若不關心苦難者就有違教義。對於那些因為饑餓、疾苦和內心悲痛而生活在種種不幸境地的人,佛家統統稱為苦海。倘有能力,要盡自己的一切能力(包括俗人眼裏的錢財)去解救他們。解救不了,最低限度也要同情他們。這就應了“慈悲”兩字。

另外一些沉溺於酒山肉池裏麵的富貴者,以佛家來看他們未嚐不是生活在苦海裏。吃飽了肚子之後的其他煩惱,也證明了生活尚不圓滿。

隻有能夠救人於水火之中才稱得上佛,而佛也一定把自己胸懷修煉得寬闊如海,世俗的欲念如塵埃一樣降不到內心的明鏡之上。談到犧牲可以“舍身飼虎”,說起絕欲能夠“六根清淨”。

如此太不容易,所以一般群眾信佛,隻期望消災避禍,而不願嚐試“成佛”的大事業。

然而由凡人成佛的事例還是有的。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自是長在現今尼泊爾某地的一個王子。在中國很有名氣的達摩也是“不遠萬裏來到中國”的印度宗教家。但他們都是外國友人。

中國的高僧慧能和鑒真以及近代的弘一法師也很有名,但他們的“名”主要是和“業”有關,譬如創立禪宗,東渡日本或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他們算不算佛,局外人自然不宜妄評了。

這些話決不是想證明佛比道高明。佛與道之間的爭執恐怕已有千年曆史,但誰也說服不了誰。用道家妙義來證明道家的不俗和以佛界的高論來證明佛門的精深,都是單方麵的證明。蘋果證明不了蘋果好吃,也證明不了梨的不好吃。但蘋果證明了自己的存在,這已足矣。

每人都有自己信仰什麼和不信什麼的權利,但每人都無法放棄生活。道教人士堅持說由信道教而成仙的人不在少數,還舉出呂洞賓等人的姓名。然而我們看到的仍然是那些尚未成仙的道人,在成仙之前仍然置身於俗世之中,和我們的區別隻在於過得是宗教生活。

無論哪樣宗教,都沒有放棄對於平凡生活的注意。

這種平凡的生活無論其齷齪、庸俗、美妙、壯麗、平淡、激烈,都隻是生命之鏈的一個環,它們整體特征隻在平凡上麵。不同的宗教對生活或批判、或棄絕、或忍受,都不過是對它的肯定,至少是正視其存在,不管什麼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