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員:請問您對《太上感應篇》的看法。
宗性法師:《太上感應篇》的道家色彩比較濃厚,但現在佛教內部也有很多人推崇。我個人覺得,學佛法的過程很重要,不要太在乎感應。如果太在乎感應,成天坐著想什麼時候感應會來,這就有點落入“妄想症”的範疇了。
7.心無所住後
營員:心無所住後,該怎麼辦呢?
宗性法師:都已經無所住了,你還想幹什麼?你這就是有所住,而沒有無所住。那要怎麼辦?無所住亦無所住嘛!你已經無所住了,卻還想著該怎麼辦,那就說明你還是有所住,沒有到無所住。
8.妄想與觀想
營員:請師父開示妄想與觀想的區別。
宗性法師:觀想在初期的時候,是對治妄想的。記住了,妄想是病,觀想是藥。藥就是用來治病的。
9.什麼是禪
營員:您對禪的解釋是什麼?如何才能進入禪的境界?什麼是佛的智慧?如何能取得這樣的智慧?
宗性法師:我先回答後麵的,再回答前麵的。智慧,不是取得的。那是怎麼得的呢?無得亦無所得故。念念《心經》上的內容,那才是智慧。
如何才能進入禪的境界呢?多吃幾個饅頭,嘴有點“饞”。
對禪的解釋是什麼?很簡單,“禪”字,一個“示”旁,一個簡單的“單”。因此,“最簡單的表示”就是禪。
10.末法時代的人
營員:末法時代的人,是否大多數都要墮三惡道?
宗性法師:我不是包公,也不是閻王,不能掌握大家的生死大事。我隻能告訴你,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幹壞事的人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11.灌頂是否很玄
營員:通過這幾天的禪修學習,我感覺佛學就是一部極其樂觀的人生哲學,是實實在在的一門學問。但對於佛教裏講的灌頂感覺很玄,請師父點明。
宗性法師:在密教裏,灌頂就是一種資格認證,就是通過這種形式,允許你進一步地學修。佛教裏的灌頂,不是金庸小說裏寫的,一掌打出去,五千年的功力都傳給你了。不是這種東西。
12.怎麼做到過午不食
營員:怎樣能夠做到過午不食?
宗性法師:這個多簡單嘛!怎樣做?不要刻意。有的人吃一頓飯,但這一頓吃得比三天的量還多。我個人覺得,晚上少吃點好。真正持午的時候,最艱難的是前三天。但你隻要堅持住,餓的時候喝喝水,要麼幹點兒其他的事。當你餓過以後,就沒感覺了,你就過去了。
13.布施時心存懷疑
營員:布施時,如果對被布施者有懷疑,覺得可能有騙局,是否還應布施?
宗性法師:你們覺得應該嗎?這一刻你已經有分別心了,已經不叫布施了。布施,並不是覺得他窮才去幫助。布施是幹啥?是培養你的慈悲心和奉獻的精神。
當然,這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騙你,這時候你不給就不給吧,給了心裏難受,何必呢?還有一種,給了以後才知道他是騙你的,那更難過了。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難過。為啥?因為不管給誰,都是在幫助你消除內心對物質的貪戀和依賴。
14.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營員:什麼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宗性法師:為什麼不可得?過去的已經成為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現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頭嗎?留不住。那不就結了嘛!
15.放下與放棄
營員:在實際生活中,許多理想是需要我們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的,甚至有時連能否實現這些目標都不能確定。佛教說不能執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呢?
宗性法師:送你一句話: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這叫放棄。今天很多人有這個毛病,他明明是放棄,還美其名曰“我已經放下了”。我告訴你,佛教講的“放下”不等於放棄。什麼叫放下呢?記住了,在擁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擁有的時候,能夠超越它。
16.什麼是真靜
營員:靜來動之極也,定來亂之極也。平常思想平常念,勿把定境放心田。這是真靜嗎?
宗性法師:沒有絕對的,都是相對的。過去有個詩人寫過一句話,意思是任何事在片刻的寧靜後,都會爆發出動力。所以,靜和動是相對的。佛教講什麼是靜呢?祖師有句話,“遇險以不亂為定力”,這才是真正的靜。坐在那裏不動,這叫靜嗎?看起來靜,眼睛都不眨一下,可心裏沒有靜。
17.什麼是不昧因果
營員:什麼是不昧因果?
宗性法師:用今天的話講,這個“昧”字表示不錯亂,也就是相信因果的意思。
18.未成年人學佛的度
營員:未成年人學佛應該怎樣把握度?
宗性法師:我十七歲當和尚,不是把握得挺好的嘛!我想你的意思可能是指未成年人學不好就容易消極,或者世間誘惑很大,他容易被外在拉著跑。
每天都來文殊院一次就好了!不是讓你買門票啊!我是覺得,對年輕人來說,外麵的誘惑力還是蠻大的,還是需要時不時地把佛法拿來熏陶熏陶他。不要聽講的時候激動萬分,跨出門三天你就不動了。所以,我覺得學佛得保持一種激情。這種激情,是對善法的激情,而不是對酒吧的激情。
19.因果報應是否是迷信
營員:佛教有很多合理成分,但我覺得因果報應還是有迷信成分。請問您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宗性法師:在佛法裏,有些東西是有普遍性的,也就是在哪兒都能說;而有些東西是有針對性的,也就是不能普遍性地說。大家接受的教育,都是實證主義的,對吧?說有因果報應,你不信。為啥?沒見過,受實證主義影響。
一般情況下,對初學佛的人我並不給他講這些。為啥?如果隻靠這個建立的信仰,有時候也靠不住。我個人認為,對因果的認同,要到信願很高的程度,至少要登地的菩薩才能做到,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老實講,對因果的信念起碼要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才能產生徹底的認同。如果沒到這個境界,不是說沒有信念,而是說信念是搖擺不定的。所以,在初期階段,需要更多地強調理性的東西。
佛跟我們講,有兩種人最好度。一種是最笨的,一種是最聰明的。最難度的,誰啊?中間的。最笨的是少數,最聰明的也是少數,半聰明半笨的人最多了。麵對因果報應,最笨的人從不懷疑,你說啥他都聽;最聰明的人,他一聞就悟;偏偏是半聰明半不聰明的,他似信似不信,很難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