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上李中丞書(1 / 2)

開成三年(839)冬杜牧由宣州團練判官,遷官左補闕、史館修撰。翌年春末夏初,他回到長安就任新職。他關心國事,渴望將“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獻計獻策於朝廷,以安黎民,以扶社稷。當時李德裕任宰相。杜牧因曾與牛僧孺熟識交往,頗受李之猜忌(其時“牛李黨爭”甚劇),但他不避私嫌、不計利害,仍上書李氏,希求“召置堂下,坐之與語”,“一罄肝膽”,其公而忘私之心可歎可鑒。

某入仕十五年間〔1〕,凡四年在京〔2〕,其間臥疾乞假,複居其半〔3〕。嗜酒好睡,其癖已痼,往往閉戶便經旬日,吊慶參請,多亦廢闕〔4〕。至於俯仰進趨,隨意所在;希時徇勢〔5〕,不能逐人。是以官途之間,比之輩流〔6〕,亦多困躓〔7〕。自顧自念,守道不病〔8〕;獨處思省〔9〕,亦不自悔。然分於當路,必無知己,默默成戚〔10〕,守日待月,冀得一官以足衣食〔11〕。一自拜謁門館,似蒙獎飾〔12〕,敢以惡文〔13〕,連進幾案。特遇采錄,更不因人〔14〕,許可指數,實為師資〔15〕,接遇之禮過等〔16〕,詢問之辭悉纖〔17〕。雖三千裏僻守小郡〔18〕,上道之日,氣色濟濟〔19〕,不知沉困之在己〔20〕,不知升騰之在人〔21〕,都門帶酒,笑別親戚。斯乃大君子之遇難逢〔22〕,世途之不偶常事。雖為遠宦,適足自寬。

某世業儒學〔23〕,自高、曾至某身〔24〕,家風不墜。少小孜孜,至今不怠。性顓固〔25〕,不能通經,於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中丞即歸廊廟〔26〕,宰製在手,或因時事召置堂下,坐之與語。此時回顧諸生,必期不辱恩獎。今者誌尚未泯,齒發猶壯,敢希指顧〔27〕,一罄肝膽〔28〕,無任感激血誠之至〔29〕。某恐懼再拜。

〔1〕某:自稱。十五年間:杜牧於大和二年(828)二十六歲時舉進士及第,製策登科,至武宗會昌二年(842)上書之時,首尾相計,正好十五年。

〔2〕杜牧於大和二年製策登科後,被任命為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在京做官隻有半年;大和九年(835)受命為監察禦史返回長安亦僅一年多;開成四年(840)夏任左補闕、史館修撰以來到現在——武宗會昌二年(842)亦僅二年,故曰“凡四年在京”。

〔3〕複居:又占。

〔4〕闕:同“缺”。

〔5〕希時徇勢:窺察時機,順隨形勢改變處世方法。徇,順,隨。

〔6〕輩流:一班同事。

〔7〕困躓:困頓顛躓。

〔8〕守道不病:自認恪守道義而不以為憾。

〔9〕省:讀若“醒”,自省。

〔10〕戚:戚戚,憂懼貌。

〔11〕冀:希望。

〔12〕似蒙獎飾:蒙受誇獎。

〔13〕惡文:自謙語,猶“拙文”。

〔14〕“特遇”二句:倒裝,意為不是因人托情而得到賞識。

〔15〕“許可”二句:讚許與指數如同師長。

〔16〕過等:超過應有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