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問·六節藏象論》
中醫學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哲學的氣論,並使之係統化,建立了中醫學的氣論,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構成萬物的元素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從人的生理、病理,到疾病的診斷、治療、康複、保健,無不用氣予以說明。因此,氣的概念在中醫學理論體係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氣的內涵
《黃帝內經》中氣的內涵基本上是指“有別於液體、固體的流動而細微的存在”。例如:將自然界的物質存在形容為蒼天之氣、天氣、地氣、風氣、雷氣、穀氣、雨氣、寒氣、春氣、夏氣、秋氣、冬氣、芳草之氣、石藥之氣等。把人體生命運動中,超出肉眼直觀範圍而又是客觀存在的生命物質,也稱作氣或精氣。如:心氣、肺氣、肝氣、腎氣、五髒六腑之氣、胃氣、經氣,脈氣、真氣、宗氣、營氣、衛氣、血氣、筋膜之氣、清氣、濁氣等。生理物質為精或精氣;病理物質則為邪氣。
此外《,黃帝內經》開始用“陰氣”、“陽氣”對物質的屬性進行分析,使得理性思維層次超越了單純物質觀念,也超越了戰國至漢初時期中國哲學界“氣”的內涵。所以《黃帝內經》中氣概念的含義,是基於先秦、漢初的哲學“氣”的內涵,又有超出其理性含義的地方。《黃帝內經》中氣範疇的含義,孕育著現代中醫理論氣的概念,即既指客觀物質,又指物質存在的現象。
《黃帝內經》用氣來解釋在當時無法認識的物質存在,把一切既不是液體又不是固體的流動著的細微物質都稱為氣。這是一種跨越,使中醫理論跨越了物質是什麼的問題,直接進入到物質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的研究探索中。
氣是陰陽交感的產物
人既然生活在氣交之中,就必須和宇宙萬物一樣,都是天地之氣,陰陽交感的產物,稟天地之氣而生,依四時之法而成,是物質世界有規律地運動變化的結果。所以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氣是一種至精至微的物質,是構成自然萬物的原始材料。人和自然萬物一樣,因此,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
要探討人的起源和本質,就要研究人的生存場所和與人關係最密切的自然環境。《素問·六微旨大論》說:“言人者求之氣交……”,“何謂氣交……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氣交是人生活的場所,是下降的天氣和上升的地氣相互交彙的地方。自然界由於陰陽的運動變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別,既有天之六氣的影響,又有地之五行生化的作用。人與天地相應,人體與自然界不僅共同受陰陽五行之氣運動規律的製約,而且許多具體的運動規律也是相通的。天地之氣有陰陽之分,人體之氣亦有陰陽之分。人體之氣和自然之氣的運動變化服從統一的規律,故《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
“氣”的概念
《黃帝內經》把人體內的一切精微物質統稱為“氣”,進而又把“氣”區分為性質各異的六種,分別稱之為“氣”(狹義)、“精”、“津”、“液”、“血”、“脈”。狹義的“氣”是指由上焦宣發出來,呈霧露狀的、對人體有充養作用的水穀精微物質。
氣是維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