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無鬼神,獨來獨往……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素問·寶命全形論》
《黃帝內經》在傳統醫學的地位
世界上並不僅僅隻在中國有傳統醫學,與中醫一樣,古老的傳統醫學還有古埃及醫學、古印度醫學、古希臘醫學。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四大傳統醫學。曾經,它們都有過輝煌與燦爛,3500年前,古印度醫學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2300多年前,古埃及醫學開始衰敗;古希臘醫學在現代醫學萌芽後也被遺棄。唯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不但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還在繼續為人們的健康作貢獻。
中醫學之所以得以延續至今,成為世界四大傳統醫學之首,真正的原因在於兩點:一是它的醫療實用價值,中醫學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二是它具有一整套獨特的、較為完整的理論體係,而《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體係的奠基之作。
自《黃帝內經》之後,中醫學術雖然各代有發展、流派紛呈,醫學著作汗牛充棟,然而追溯這些學說、流派、著作的根源,無一不是源於《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不像西醫書籍那樣總在解析生理、病理等專業詞彙,更多的是幫助人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的養生之道。
“陰陽五行”走進中醫
中醫以“陰陽五行”為其哲學基礎,以“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為其理想的追求目標,以“精、氣、神學說”為其根本,以“經絡學說”為其特色,既可防病治病,又可養生保健。
中醫在“陰陽五行”的指導下,認識疾病著重從整體上去把握,執簡馭繁。健康的基礎和標誌就是“陰陽平衡”。疾病的產生就是因為陰陽失衡,如陽盛則熱、陽虛則寒、陰盛則寒、陰虛則熱。
中醫認識疾病的方式比較全麵,治療疾病的方式和工具也十分豐富多樣,這些都決定了中醫必然有著神奇的療效。借助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等基本理論,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疾病信息,判斷病性寒熱、病勢緩急以及病變髒腑等,從而確定疾病的證型以及病變本質,然後治病求本、對證下藥。
中醫治療疾病涉及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基本原則,即“平衡陰陽”,陰陽失調導致病性寒熱,因此,中醫也確立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治則。二是基本的方式和工具,主要有內服外用中藥、針灸推拿和穴位敷貼等。
此外,中醫以五行學說為基礎,還創立了“以情勝情”的情誌治療方法。
所以,學習中醫要懂得傳統文化,要參悟養生精髓的根本所在。簡而言之,道以醫顯,即醫道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對習醫者而言,從醫入道又是一條必不可少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