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體內的陰陽奧秘(1 / 1)

“生之本,本於陰陽”,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生命體形成之後,陰陽二氣存在於其中,相互滋生、相互轉化,又相互鬥爭。

人體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體

《黃帝內經》不僅將人體看成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體,還將每一個髒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陰陽的對立統一體現在人體內的每一個層次。

《黃帝內經》中的五髒實際上是指以心、肝、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係統,這五大係統通過經絡氣血聯係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體,又按五行生克製化規律相互協調、抑製,在相對穩態的情況下,各係統按其固有的規律從事各種生命活動。

陰和陽是相和的,二者之間無限可分,可互相轉換化、互根互用、消長平衡,這說明陰和陽之間的相互關係不是孤立的、靜止不變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比如白天陽盛陰衰,人體的生理功能也表現為“陽”,主要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陽衰,機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變化,主要以抑製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製轉向興奮;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製,這種轉變就是所謂的“陰陽消長”。

陰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陰陽之間隻有相互製約、相互消長才能達到動態平衡,如果任何一方過盛或過弱都會破壞這種平衡,那麼身體就會出現不適。

就人體部位而言,有無數對“陰陽”。如: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六腑不藏為陽,五髒不瀉為陰;五髒本身而言,心、肺居於上焦故為陽,肝、脾、腎居於中焦故為陰等等。

陰陽要平衡,防止兩者的偏盛和偏衰

由於陰和陽是相互製約的,一般來說,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所以陽偏勝必然會耗陰,從而導致陰液不足;陰偏盛也必然會損陽,從而導致陽氣虛損。

陽偏盛時多見機體的機能亢奮、代謝旺盛,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陽氣亢盛而陰液未虛的實熱證進一步發展,可成為陽盛陰虛之證。陰偏盛時多見機體的機能代謝低下,熱量不足。

陽偏衰,即是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反應性低下,代謝活動減退,熱量不足。陽虛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飲食失調、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陽虛一般以脾腎陽虛為主,尤以腎陽虛衰最為常見,這是由於腎陽為諸陽之本。陰偏衰即陰虛,是指機體的精、血、津液等陰液虧耗,不能很好地滋養、安撫人體。陰虛一般以肺、肝、腎之陰虛為主。

如果陰陽中的某一方極為旺盛,就會將另一方排斥格拒於外,如體內陽氣太盛,就會將陰氣拒於體外,陰氣不能入內,在體表形成“假寒”的現象,這種寒其實是內熱表寒,熱是根本,寒是表象而已;如果體內陰氣太盛,就會將陽氣拒於體外,導致陽氣不能入體內而在體表形成“假熱”,這種熱的本質是寒,熱也隻是表象而已。現在許多老人對自己身體的寒熱感覺比較敏感,但這種感覺不能隻依靠表麵現象來斷定,否則可能被“假熱”、“假寒”所迷惑,從而用錯調理方法,適得其反。

陰陽之間也會互相損傷,如陰液(精、血、津液)虧損,會累及陽氣,使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狀態;如陽氣虛損,那麼陰液機會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