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暑邪,盛熱陽邪(1 / 1)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素問·熱論》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素問·刺誌論》

什麼是暑邪

暑為夏季的火熱之邪。大凡夏至以後,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火熱外邪,稱為暑邪。暑邪的病稱為暑病。暑邪致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素問·熱論》曰:“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說明暑與溫是同一病邪,發生在夏至之前者稱為溫病,而暑病主要發生在夏至以後,立秋之前。而且暑病隻有外感,沒有內生。這在六淫中是獨有的。

暑的性質與特點

暑為夏季的主氣。《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指出了暑邪的性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認為:“夏傷於暑,秋必痰瘧。”均概括了傷暑所致的症狀。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為夏季火熱之氣,暑邪乃夏季的火熱之邪。由於夏季氣候炎熱,且雨水較多,故暑邪與其他季節的熱邪相比,除具有一般熱邪的發病特點外,還有其獨特之處,即炎熱的特性,比其他季節的火邪更盛,因此暑邪侵犯人體會出現一派熱症象,如高熱、麵赤、目紅、心煩、脈洪大等。

暑性升散,最易傷津耗氣。暑為陽邪,主升主散,加之在炎熱的環境中出汗是人體主要的散熱方式,故暑邪侵犯人體,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一方麵耗傷津液,另一方麵在大量出汗的同時氣隨津泄,導致津氣兩虛,甚至氣隨津脫。故臨床上在出現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的基礎上,還可見到氣短乏力,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素問·刺誌論》說:“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暑多挾濕。暑季不僅炎熱,而且多雨潮濕,熱蒸濕動,暑熱濕氣彌漫空中,故暑邪常挾濕邪侵犯人體,因而臨床上除有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還可兼見四肢困倦、胸悶嘔吐、大便溏而不爽等濕阻症狀。

常見的暑症

傷暑

身熱、多汗、頭痛無力、氣少倦怠、惡心、胸悶、口渴喜飲。治療時應該解表清暑。

中暑

突然發病、頭暈痛、惡心嘔吐、身熱、煩躁、無汗,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發冷、脈大而虛,或虛而數。治療時宜用芳香開竅,醒後用甘寒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