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並行。”
——《素問·經脈別論》
“諸氣者,皆屬於肺。”
——《素問·五藏生成論》
肺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在人體髒腑中位置最高,故稱肺為華蓋。如《靈樞·九針論》說:“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宣散衛氣;朝百脈,主治節。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誌為悲,在液為涕。肺與大腸互為表裏,肺在人體氣和津液的代謝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髒。
肺主氣、司呼吸
機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自然界攝取清氣,排出體內濁氣。這種機體與自然界之間的氣體交換,稱作呼吸。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不斷地呼濁吸清,吐故納新,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肺主氣,《素問·五藏生成論》說:“諸氣者,皆屬於肺。”是指肺為五髒中與氣關係最密切的內髒。這是因為肺司呼吸,清氣由肺吸入,是人體氣的主要來源之一,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氣的生成。呼吸均勻調和,則濁氣得以排出,清氣得以吸入,氣的生成來源不匱乏;若呼吸功能減弱,吸入清氣不足,勢必影響氣的生成而導致氣虛;呼吸一旦停止,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體內外之氣不能進行交換,生命也隨之而告終。所以《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其次,肺主氣還體現於對全身氣機的調節作用:肺的宣降和呼吸,即是氣的升降出入在肺中的具體體現。由於肺氣的升降出入帶動全身,所以肺對全身氣機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肺主通調水道
《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並行。”可見,人體內的水液雖由脾胃而來,但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又依賴於肺的疏通和調節,以維持動態的平衡。通過肺的肅降,水液向下、向內輸布,成為尿液生成之源,經腎蒸騰氣化,將代謝後的水液化為尿貯存於膀胱,而後排出體外。
人體水液來源於脾,而歸於肺,通過其宣降運動來通調水道,以維持體內水液的代謝平衡。肺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起了“中轉站”的作用。故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功能失司,不僅會出現上述水腫之症,而且水液不行,也會聚而成痰或停留於肺,或流注於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多種痰飲之症。如果肺失於宣散,則水液不能外達皮毛或腠理閉塞;失於肅降,則水液不能下輸膀胱,出現小便不利的症狀。
宣散衛氣
衛氣來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但衛氣之所以能宣散至全身,發揮其護衛肌表,溫養髒腑、肌肉、皮毛,調節控製腠理開合的作用,又要借肺氣的宣發來實現。《靈樞·決氣》之“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即指此而言。肺氣不宣,則衛氣不能達於全身,治宜宣發肺氣。臨床上則可出現怕冷、出汗、容易感冒等症狀,故欲使衛氣充足,宜用補肺益氣法。肺氣不宣或肺氣虛弱,均可造成衛氣布散失常,影響其生理作用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