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肝,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倉庫(1 / 1)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素問·上古天真論》

“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靈樞·脈度》

肝主藏血

《黃帝內經》曰:“肝藏血,血舍魂。”“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貯藏血液是指肝可以將一定量的血貯存於肝內,以供機體各部分活動時所需,故肝有“血之府庫”之稱。調節血量,是指肝對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別是對外周血量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恒定的。但是隨著機體活動量的增減、情緒的變化以及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人體各部分的血量也隨之有所改變。當機體活動劇烈、情緒激動時,肝就把所貯存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活動之所需;當人體處於安靜休息狀態、情緒穩定時,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相應減少,這時,相對多餘的血液就歸藏於肝。

肝主爪筋

《黃帝內經》指出,人至五十多歲就出現了衰老的狀態,就是筋的功能退化而導致了筋的活動不靈活,認為這就是由於肝的精氣衰退而形成的。說明早在當時就認為人的全身運動都與肝血有關。認為肝血不足,血不養筋時,可出現手足拘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因肝主血,肝藏血而養筋。肝血充盈,筋得所養;肝血不足,筋的功能就會發生異常。故凡治傷筋引起的功能障礙諸症,亦皆從肝以治。

肝開竅於目

肝開竅於目,是說肝的精氣通於目,肝髒的經路又上聯目係,而目的視力要靠肝血的濡養。《黃帝內經》說:“肝主目。”《靈樞·脈度》:“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黃帝內經》又曰∶“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肝功能正常則目光有神,視物清楚明亮。如肝功能受損,也可以反映在目的病變上。如肝陰不足,則兩目幹澀;肝血不足,則視物模糊和夜盲;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畏光流淚、或目赤生翳;肝陽上亢,則頭昏目眩;肝風內動,則目斜視上吊。因此,目是肝髒病變外在表現的一個方麵。

肝主疏泄

所謂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鬱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髒主升、主動、主散的生理特點。肝陰肝陽的主要作用,亦在於調節全身氣機的升降和動靜。其中,肝陽促進升和動,肝陰促進靜與降,作用相反,互相製約,則全身氣機升降合度,動靜適中。若肝之陰氣不足,則肝之陽氣偏亢,陽亢則升動過度,氣上逆,血上湧,且氣行亦快,可見麵紅目赤、心煩易怒、兩腿無力等上盛下虛之證,名曰“肝陽上亢”;若肝陰更虛,則肝之陽氣愈亢,除氣血上湧外,加之氣動過速而生風,症見眩暈、震顫,甚則突然昏倒。反之,若肝陽不足,肝陰偏盛,則降多升少,上氣不足;氣行遲緩,鬱滯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