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
——《素問·奇病論》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素問·至真要大論》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脾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如《醫貫·形景圖》說:“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說明脾與胃都位於腹腔,脾在胃的左方,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脾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在誌為思;在五行屬土;在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是人體最重要的髒器之一。
脾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運化指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麵。
運化水穀
脾對飲食物的運化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幫助胃腸將飲食分解成精微和糟粕兩個部分,這個過程簡稱消化。飲食物進入胃後,主要在胃和小腸內進行消化,經過胃的“腐熟”和小腸的“化物”而分解成水穀精微和糟粕,但必須依賴於脾氣的幫助,才能徹底地對水穀進行消化。水穀經過消化形成的精微,必須通過胃腸道的吸收,而後才能散布到全身。這一吸收過程是在脾氣的幫助下才能完成的,故《素問·奇病論》說“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把吸收的水穀精微運輸到全身。被吸收的水穀精微在脾氣的作用下布散到全身,要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穀精微上輸於肺,經肺之宣發向上向外布散,肺之肅降作用則向下輸布,使水穀精微得以布向全身;二是脾氣自身的作用,將水穀精微轉輸全身,即《素問·厥論》所說的“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運化水液
脾具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的作用,所以脾的運化水液,也可稱運化水濕。人體所攝入的水液需經過脾的吸收和轉化以布散全身而發揮滋養、濡潤的作用;同時,脾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多餘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肺和腎,通過肺和腎的氣化,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主運化水液,實際上就是指脾在人體代謝過程中的推動和調節作用。因此,脾主運化水液的功能強健,既能使全身各組織器官得到水液的充分滋養,又能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的停留,從而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相對平衡。反之,如果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滯體內,就可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或發為水腫。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所在。
脾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麵的作用,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一種功能失調可導致另一方麵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同時並見。
主升清
升,即上升之意。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故曰“:脾氣主升。”清,是指水穀精微。脾主升清,是指脾氣上升,並將其運化的水穀精微,向上轉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所以說:“脾宜升則健。”(《臨證指南醫案·脾胃》)脾的升清是與胃的降濁相對而言的,藏象學說中常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整個消化係統的生理功能。脾能升清,則水穀精微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生化有源,機體生命活動旺盛。若脾不升清,則水穀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則可出現神疲乏力、頭暈耳鳴、腹脹、泄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