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素問·五常政大論》
飲食禁忌總原則
飲食養生還要注意某些禁忌,即指對機體不相宜的飲食或不合理的飲食搭配要禁止或忌用,俗稱“忌口”。
飲食禁忌的總原則有:忌食穢物和生冷硬食,如大量地生食蔬菜和水果,雖然能夠獲得較多的維生素,但會損害脾胃,特別是對脾胃虛寒者不利;忌食油膩,如過多食用葷油、肥肉、油煎食品,易引起高血脂及動脈粥樣硬化;忌食黏滑,如過多食用糯米、大麥等食品,易引起消化不良;忌食過寒過熱食物,忌食過雜的食物。
不同季節、體質和疾病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主要包括幾個方麵:
不同季節的飲食禁忌
指根據不同季節適當選用寒涼、溫熱、平和等不同類型的食物。如夏季天氣炎熱,應多選用寒涼食物以消暑解熱,如主食多吃小米、大麥類食品,多喝些綠豆湯,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涼食物。不宜食用辣椒、肉桂等辛熱食品,夏季要適當限製溫性的肉類攝入量。冬季天氣寒冷,應多選用溫熱食物以增溫驅寒,如燜羊肉等溫性食物,以達增加溫熱的功效。冬季要忌用寒涼類的食物。
不同體質的飲食禁忌
指根據人體的不同體質適當選擇食物。如體質健壯者應該多吃清淡飲食,不宜過多食用膏粱厚味及辛辣的食物。體質虛弱者應該適量多吃些禽蛋肉乳類補虛作用較佳的食品,少食用寒涼的蔬菜水果等。
不同疾病的飲食禁忌
指根據所患疾病的性質適當地選用食品。如熱性疾病,宜多食寒涼食物,如服用綠豆湯、西瓜汁或食用梨等,忌用辛熱食品,如羊肉、辣椒、花椒等。寒性疾病或外感風寒時,宜多食溫熱食物,如生薑紅糖水、羊肉等,以達溫補祛寒之功效。很多疾病是由於飲食不當而使病的程度加深或反複發作,所以在生病中應當忌口。具體來說,水腫尿少,忌食過鹹;冠心病,忌食肥肉、動物內髒;瘡瘍、皮膚病忌食魚、蝦、蟹等膻腥和辛辣食品;癌症忌食羊肉、蝦、蟹等。
忌食穢物和生冷硬食
汙穢、變質的食物對身體危害非常大。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指出,腐敗變質的魚肉、色澤變得很難看的食品,以及味道變得很難聞的食物都不能吃,食後必會使人受到損傷。生冷硬物極難消化,會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對脾胃有損傷,所以不應該多吃。
一日三餐的飲食禁忌
俗話說:“早餐宜好,午餐宜飽,晚餐宜少”,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早餐不能“湊合”,宜攝入高熱量的食物,隻是稀粥、饅頭、鹹菜,是不夠的。應攝入足量和富有蛋白質的食品,占全天餐量30%~40%。因為白天,特別是上午的工作、學習量比較大,人體消耗的熱量也較大。
午餐要提供以糖類(如米飯、麵食等)為主的足量食品,占全天餐量的40%~50%。因為下午仍繼續進行工作,從人體的生理代謝看,下午的體溫要略高於清晨。人體要釋放更多的能量,因此,進食一定要充足。
《黃帝內經》曰:“‘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故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對於晚飯,古人根據《黃帝內經》陽氣盛衰的理論,提倡以少食為優,尤其反對進夜餐。晚餐宜清淡為佳,多吃一些含維生素C
和粗纖維的蔬菜,占全天餐量的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