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意思是指作戰時采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進攻的敵人疲勞之後再出擊。語出《孫子·軍爭篇》,原作“以佚待勞”,佚,同“逸”。《軍爭篇》曰:“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意思是說,善於用兵的將領可以避開敵人的銳氣,趁其士氣低落衰竭時就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掌握士氣的方法。用治理嚴整的軍隊來對付治理混亂的軍隊,用軍心鎮定的軍隊來對付軍心躁動的軍隊,這就是正確掌握軍心的方法。在自己較近的戰場上等待遠道而來的敵人,在自己部隊得到充分休息的狀態下等待疲憊不堪的敵人,在自己部隊吃飽肚子的情況下等待饑餓的敵人,這就是正確掌握軍力的方法。又,《孫子·虛實篇》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隻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困敵之勢〔一〕,不以戰〔二〕;損剛益柔〔三〕。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虛實篇》)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史記·管晏列傳》);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困敵之勢:迫使敵人處於被圍困的境地。
〔二〕不以戰:不用進攻的方法。以,用。
〔三〕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卦》。《損卦》中說:“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意思是說損減剛強、補益弱柔有一定的時機,損盈益虛,要隨著時機一起進行。這裏是講“損”、“益”是相互聯係、相互轉化的關係。“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剛”、“柔”也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己。可以根據剛柔相互轉化的原理,實行積極防禦,逐漸地消耗、疲憊對方,使它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製勝。
【譯文】
迫使敵人處於困難的局麵,不一定要戰爭直接進攻的手段;可以采取“損剛益柔”相互轉化的原理來使敵人由強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