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縱”,“擒”,捉。“故”,故意。“縱”,放。意思是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比喻為了更好地控製,故意暫且放鬆一步。
打仗的目的是為了消滅敵人,奪取地盤。如果逼得敵人太急,“窮寇”就會狗急跳牆,垂死掙紮,反而會使己方損兵失地,這是不可取的。放敵人一馬,不是放虎歸山,目的在於讓敵人鬥誌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諸葛亮七擒七縱,決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終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獲的影響,穩住南方。在地盤上,每次都乘機擴大疆土。在軍事謀略上,釋放敵人主帥不屬常例。通常情況下,抓住了敵人是不可以輕易放掉的,以免後患。而諸葛亮審時度勢,采用攻心之計,對孟獲七擒七縱,主動權始終操在自己的手上,最終達到目的。這說明諸葛亮深謀遠慮,能隨機應變,巧用兵法,是個難得的軍事奇才,也是軍事史上“欲擒故縱”的一個絕妙戰例。
逼則反兵〔一〕,走則減勢〔二〕。緊隨勿迫,累其氣力〔三〕,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四〕。《需》,有孚,光〔五〕。
【按語】
所謂縱者,非放之也,隨之,而稍鬆之耳。“窮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躡之,故展轉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若論戰,則擒者不可複縱。
〔一〕逼則反兵:逼迫敵人太緊,他們就會拚死反撲。逼,逼迫。反,反撲。
〔二〕走則減勢:逃跑了就會減弱氣勢。走,跑。
〔三〕累:拖累。
〔四〕兵不血刃:意謂兵器上不沾血。即指不費一兵一卒。血刃,血染刀刃。
〔五〕《需》,有孚,光:語出《易經·需卦》。《需》,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坎上)。需的下卦為乾為天,上卦為坎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著一種危險存在著(因為“坎”有險義),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險又要善於等待。需,等待。《易經·需卦》卦辭曰:“《需》,有孚,光亨。”孚,俘獲。光亨,通順。《需卦》意謂要善於等待,要有耐性,就會有收獲,就會大順利。
【譯文】
逼迫敵人太緊,他們就會拚死反撲;逃跑了就會減弱氣勢。緊緊跟隨而不要逼迫敵人,以拖累敵人的體力,削弱敵人的鬥誌,待敵人潰不成軍時再擒獲他。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得勝利。這就是從《易經·需卦》“有孚,光”(有收獲,大順利)裏悟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