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本義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古代文獻裏,有關“釜底抽薪”的記載很多。如《呂氏春秋·數盡》裏說:“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意思是說用水來製止沸騰的水,沸騰的水會更加沸騰而停不下來,把鍋底的火抽去以後沸騰的水才停止下來。漢代董卓《上何進書》裏也雲:“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裏也說:“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通俗,道理也說得非常清楚。水燒開了,再兌水進去是不能馬上讓水的溫度降下來的。因為水的沸騰是靠柴火在釜底燒的原因,要想解決問題,根本的辦法是把火從釜底抽掉,水溫自然就降了下來。

“釜底抽薪”用在軍事上,關鍵在於抓住“主要矛盾”。對強敵不可用強攻的辦法,而應該避其鋒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去乘機取勝。在戰場上,指揮員要準確判斷,抓住那些影響戰爭全局的關鍵點,乘機攻擊敵人的弱點。比如,如能乘機奪得敵人的糧草輜重,敵軍就會不戰自亂。三國時的“官渡之戰”就是一個有名的戰例。

不敵其力〔一〕,而消其勢〔二〕,兌下乾上之象〔三〕。

【按語】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而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頃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出營,諭之曰:“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做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曰: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一〕敵:用作動詞,攻打。力:指最堅強的部位。

〔二〕消:削弱。勢:氣勢。

〔三〕兌下乾上之象:《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履卦》為“兌下乾上”,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兌為澤。《易經·履卦》:“彖曰:柔履剛也。”兌為陰卦,為柔;乾為陽卦,為剛。兌在下,從循環關係和規律上說,下必衝上,於是出現“柔克剛”之象。此計正是運用此象推理衍生出來的,比喻“以柔克剛”可以戰勝強敵。

【譯文】

不要直接攻打敵人的主力,隻是削弱他的氣勢,采用“以柔克剛”的辦法來製服它。

【按語譯文】

水的沸騰,是靠力量,是火使它產生這股強大的力量,火的力量是“陽中之陽”,其銳氣是無法抵擋的;柴草,是產生火力的根本,是強大力量產生的源泉。這是“陰中之陰”,靠近柴草是沒有害處的,凶猛的火力雖然不能抵擋,卻可以削弱產生這種力量的源泉。《尉繚子》說:“有勇氣時就發起進攻,沒勇氣時就回避逃跑。”而瓦解敵人氣勢的辦法就是采取攻心戰術。東漢時,吳漢被任命為大司馬,有一次敵人夜襲軍營,營內士兵頓時驚慌措亂,唯獨吳漢依然臥床不動。官兵聽說吳漢依然臥床不動,不一會兒,軍營中情緒就穩定下來。這時,吳漢便挑選精銳勇士連夜反擊,把敵人打得大敗。這就是不直接抵擋敵人的主力而削弱其鋒銳勢力的策略。北宋薛長儒做漢、湖、滑三州通判時,駐軍在漢州。有數百名守衛的士兵叛變,他們打開營門,圖謀殺害知州和兵馬監押,燒毀營房,進行叛亂。有人前來稟報,知州、兵馬監押嚇得都不敢露麵。長儒挺身出營來,勸告叛兵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為什麼要幹這些事情?凡是叛變者站在左邊,脅從者站在右邊。”於是沒有參加謀反的數百人站到了右邊,隻有主謀的十三個人衝出營門逃跑,分散躲藏到野外的村莊裏,但不久又都被捕獲歸案。當時人們說,若不是有薛長儒在,全城人就要遭殃了。這裏用的就是“攻心奪氣”的計謀。有人說:當兩軍對壘時,必須搗毀敵人的虛弱之處,來破壞它即將取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