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知了)在變為成蟲時,就會脫去原來的外殼而走,隻留下蟬殼還掛在枝頭。比喻隻留下表麵的假象,實際上已經脫身而逃。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來擺脫敵人,或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轉移目標的謀略。撤退或轉移,絕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從而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敵人。
“金蟬脫殼”是擺脫敵人、轉移部隊的一種分身術。但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鼓隆隆,好像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軍不敢動,友軍不懷疑。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檀道濟此計,就是在千鈞一發之際,設法留下偽裝的假象,以掩人耳目,然後暗中逃走,這種巧妙的脫身方法就是“金蟬脫殼”。
存其形〔一〕,完其勢〔二〕;友不疑〔三〕,敵不動〔四〕。巽而止,《蠱》〔五〕。
【按語】
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倘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葛亮病卒於軍,司馬懿追焉。薑維令儀反擊鳴鼓,若向懿者,懿退,於是儀結營而去。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南史·擅道濟傳》、《廣名將傳》)
〔一〕存其形:意謂保持陣地已有的戰鬥陣形。
〔二〕完其勢:意謂進一步完備繼續戰鬥的各種態勢。
〔三〕疑:懷疑。
〔四〕動:這裏指“進犯”。
〔五〕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意謂高山在上,風行於山下,謙遜而沉靜,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蠱”,意謂事順。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住敵人,乘敵不懷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亂之危。
【譯文】
保持陣地已有的戰鬥陣形,進一步完備繼續戰鬥的各種態勢;使友軍不產生懷疑,敵人也不敢貿然進犯。在敵人迷惑不解時,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事情就會順利。
【按語譯文】
同盟軍聯合抗擊敵人時,首先要靜觀各方的態勢。如果還存在另一股敵人,就要離開這裏,但要保持原來陣容的氣勢。所謂“金蟬脫殼”,並不是一走了之,大蓋它是分身的法術。所以,當我軍轉移主力時,依然要像在原陣地一樣,旌旗招展,金鼓喧天,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友軍也對我不生疑心。等到已經消滅了別處的敵人返回來時,友軍和敵軍才會發覺,或者仍然沒有發覺。所謂“金蟬脫殼”就是在對敵作戰時,暗中抽調精銳的主力去襲擊別處敵人的軍陣。例如:三國時諸葛亮北伐,病死軍中,魏將司馬懿乘機追擊。當蜀將薑維命令楊儀把旌旗指向魏軍、指向司馬懿時,司馬懿怕中計而退兵,因此楊儀也才收兵回營。南北朝時檀道濟被敵人所困,便命令軍士全副武裝,自己則穿一身白色服裝,悠閑地坐在車子上,緩緩地走出敵人的包圍。北魏的軍隊怕有埋伏,不敢逼近,檀道濟才得以收兵回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