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術,泛指掩飾力量空虛、騙過對方的策略。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這就是所謂“虛者虛之”。這樣敵方就會產生懷疑,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就更會猶豫不前,這就是所謂“疑中生疑”。但“空城計”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就是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

曆史上以“空城計”退兵得勝者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以“空城計”智退楚軍的曆史記載,但其影響遠遠不如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諸葛亮巧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的故事。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隻有少數老弱殘兵留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門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貿然前進,便下令退兵。此故事在民間盛為流傳。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在使用“空城計”時,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諸葛亮之所以敢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此計在多數情況下隻能當做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卷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解救危局,還是要憑真才實力。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一〕;剛柔之際〔二〕,奇而複奇。

【按語】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諸葛而後,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煥死,河西洶懼。以張守珪為瓜州刺史,領餘眾,方複築州城。版榦裁立,敵又暴至。略無守禦之具,城中相顧失色,莫有鬥誌。守珪曰:“彼眾我寡,又瘡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製之。”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敵疑城中有備,不敢攻而退。又如齊祖珽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陳寇,百姓多反,珽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坐街巷,禁斷行人,雞犬不亂鳴吠。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珽複令大叫,鼓噪聒天,賊大驚,頓時走散。

〔一〕虛者虛之,疑中生疑:第一個“虛”為名詞,意為“空虛”,第二個“虛”為動詞,使動,意為“使它空虛”。全句意謂: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他在疑惑中更加產生疑惑。

〔二〕剛柔之際:語出《易經·解卦》。《解》,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震上)。上卦為震為雷,下卦為坎為雨。雷雨交加,蕩滌宇內,萬象更新,萬物萌生,故卦名為“解”。解,解除。本卦初六《象》辭曰:“剛柔之際,義無咎也。”意思是說使剛與柔相互交會,沒有災難。此計運用《解卦》象理,是說敵我交戰,運用此計可產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譯文】

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他在疑惑中更加產生疑惑。用這種剛與柔相互交會的方法對付剛強的敵人,這是奇法中的奇法。

【按語譯文】

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用兵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本來兵力就空虛,卻要把空虛的樣子顯示給人看,自從諸葛亮以後,運用此計的人為數不少。比如唐玄宗時,吐蕃人攻陷了瓜州,守將王君煥戰死,河西的老百姓十分驚慌。這時朝廷任命張守珪為瓜州刺史,他率領一部分民眾,重新去修複城牆。築牆夾板兩端的木樁剛剛立好,吐蕃人又來突襲。當時沒有防禦的武器,城裏的人麵麵相視,不知所措,喪失了戰鬥的勇氣。這時張守珪對大家說:“敵眾我寡,戰亂的創傷還沒有平複,不能用弓箭、雷石等武器去硬抗,必須用智謀來製服敵人。”於是他在城牆上麵設置了酒席大宴,和眾將領、士兵們作樂。吐蕃人因此懷疑城中有埋伏,不敢進攻,反而撤退了。又比如,北齊祖珽被任命為徐州刺史,剛到任就遇南陳軍侵入,當地的老百姓大多數也起來造反。祖珽下令不關城門,並讓守城的士兵都到城內去靜坐在大街小巷,街道上禁止行人通行。全城頓時寂然無聲,雞鳴狗叫聲不亂。陳軍也沒有探聽到城中的情況,也摸不清城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因此懷疑是人員已都撤離,隻剩一座空城,也就沒有什麼警備。就在敵人疑惑不定之時,祖珽命令城中士兵突然大喊大叫,同時鑼鼓喧天,陳軍大驚,一會兒就紛紛逃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