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反間”,本來是指利用敵人派來的間諜給敵人反饋回虛假的情報,就是將敵方的間諜反為我所用。後專指用計使敵人內部不團結。在戰爭中,敵我雙方使用間諜是十分常見的現象。
《孫子兵法》就特別強調間諜的作用,認為將帥打仗必須事先了解敵方的情況。要想準確地掌握敵方的情況,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經驗,“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這裏的“人”,就是“間諜”。《孫子兵法》裏專門有一篇《用間篇》,在《用間篇》中孫武主要論述了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文中提出間諜有五種: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如果五種間諜同時起作用,使敵人摸不清我軍的行動規律,這就是使用間諜神妙的道理,也是君主克敵製勝的法寶。
唐代杜牧在解釋“反間計”時說:“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用也。”意思是說如果敵人的間諜前來窺探我軍情況,我軍必須要事先知道,或者用賄賂來引誘他,使他反為我用;或者假裝沒有發覺,告訴間諜一些假情報,然後放了他,這樣一來,敵人的間諜就能被我利用了。
疑中之疑〔一〕。比之自內,不自失也〔二〕。
【按語】
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於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一〕疑中之疑:在疑陣中再布疑陣。
〔二〕比之自內,不自失也:語出《易經·比卦》。《比》,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坤下坎上)。本卦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坤為地,水附托於大地,大地容納著水,此為相依相賴,故名“比”。比,親比,親密相依。本卦六二《象》辭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意思是說親近他從內部做起,自己沒有失誤。此計運用《比卦》象理,是說在布下重重的疑陣之後,能使來自敵方的間諜去誤傳假情報,這樣就不會因有內奸而遭受損失。
【譯文】
在疑陣中再布置疑陣,(使敵方安插在我方的間諜因搞不清真實情況而去傳遞假情報),這樣依靠敵人的“內部人”(反間),就不會導致自己的失敗。
【按語譯文】
所謂間諜,就是使敵人內部互相懷疑和猜忌的計謀;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人派來的間諜轉而離間敵人的計謀。如戰國時燕昭王死後,其子惠王在做太子時就和大將樂毅有私仇。齊國大將田單於是乘機用反間計,故意派人到燕國散布謠言說:“樂毅與燕惠王有私仇,怕惠王殺他,所以他想聯合齊國軍隊,稱王於齊國。因為齊人還沒有投降他,所以他才暫緩攻下即墨,目的是為了等待時機,成就大事。齊國人唯恐燕國改派別的大將來取代樂毅,如果那樣,即墨城早就陷落了!”燕惠王聽信了謠言,於是就派騎劫為大將,取代了樂毅,樂毅被迫逃亡到趙國。又如三國時東吳大將周瑜曾利用曹操派來的間諜進行反間活動,來挑撥離間他的將領,使曹操斬殺了大將蔡瑁、張允,這同樣也是疑局中再設疑局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