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為上”,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形勢下,為了保存實力,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一種上策。這句話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所謂“三十六策,走為上計”,並不是說“走為上”是“三十六計”中最明智的計策,而是如“按語”中所說的,當情況非常危險的時候,那就應該采取投降、媾和與撤退三條謀略。如果采取投降的手段就是徹底的失敗,采取媾和的手段就是失敗了一半,采取撤退的手段就不等於失敗。沒有失敗,就會有轉勝的機會。相對“投降”和“媾和”的謀略來說,“撤退”(走)就是“上策”了。
但何時走?怎樣走?這要隨機應變,並非簡單地一走了之。撤退絕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一是避免與敵人主力決戰,二就是為了更進一步的前進。按語中講的畢再遇用縛羊擊鼓蒙蔽金人、從容撤走的故事,就顯出畢再遇運用“走為上計”的高超本領。“走”得恰到好處,會讓人覺得是聰明的做法。古代有名的戰例如:曹操的雞肋戰術、檀道濟走避魏軍。
全師避敵〔一〕。左次無咎,未失常也〔二〕。
【按語】
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倒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略考·南宋》)可謂善走者矣!
〔一〕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二〕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坤上)。本卦下卦為坎為水,上卦為坤為地,水流地下,隨勢而行。這正如軍旅之象,故名為“師”。本卦六四《象》辭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也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譯文】
為了保全軍事實力,全師退卻避強。退在左邊紮營,既不會有危險,也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按語譯文】
敵人的兵力處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我方不能與之死拚硬打,那就應該采取投降、媾和與撤退三條謀略。如果采取投降的手段就是徹底的失敗,采取媾和的手段就是失敗了一半,采取撤退的手段就不等於失敗。沒有失敗,就會有轉勝的機會。例如,宋代畢再遇和金兵對抗,因為金兵強大,而且每天來的援兵都很多,難以和金兵抗衡。於是他便在一天傍晚把隊伍全部撤走了,隻留下旗幟飄揚在營房前,並預先把羊捆吊起來,把羊的前腿放在鼓麵上。羊受不了被倒懸,兩腿亂蹬,就把鼓敲得咚咚作響。金兵根本沒有察覺畢再遇把隊伍全部撤走了。就這樣相持了好幾天,金兵才發覺情況異常,想追趕時,宋兵已經遠走高飛了。這可稱得上是“走為上”的優秀戰例。
【點評】
此計可以通俗理解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走為上”的意思不是說此計是三十六計中最高明的計謀,而是說在處於劣勢時不要硬拚,及時撤離也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