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資壽寺以“資群生於壽域”而得名,而譽世,而香火不斷。然1993年12月25日晚,寺內十八羅漢頭像被歹徒盜竊,隨之飄零海外。時隔五年之後,台灣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先生花巨資購得羅漢頭像,並無償捐還資壽寺。陳永泰先生用一腔赤子之情書寫了一段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的兩岸奇緣。
資壽寺,俗稱蘇溪寺,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公裏處的蘇溪村西側。寺院坐北朝南,築在北緯36°、東經111°的緩坡上,背後青山連綿,寺前溪流潺潺,山環水繞,水秀山青。嘉慶年間,靈石知縣、華州人王誌瀜曾賦詩《蘇溪夜月》(“蘇溪夜月”是靈石縣“古八景”之一):“何事名蘇溪,赤壁景差肖。長阪樹扶踈,泉聲激清妙。山高明月來,東坡有詩料。”傳說蘇東坡曾來遊賞此溪,雖無佐證,但此地美景確乎其然。
寺院以大型元代壁畫和明代十八羅漢彩塑為經典珍品,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為三晉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處勝景。據現存的碑文記載,寺院創建於唐代鹹通十一年(870年),重修於宋,以祈求聖佛賜福保佑庶民長壽而得名“資壽寺”。所謂“資”者,供給、賜予也。據說宋代寺中香火較為興盛,每日朝鍾暮鼓過堂上殿的僧徒多達20餘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圍林木失火而致毀。隨之,眾僧各奔東西,香火斷絕。相傳,元泰定元年(1324年),一個名叫法海的遠道僧人,往綿山抱佛寺訪友路過此地,目擊寺院坍塌,甚是惋惜,遂留腳有日,在鄰近幾十個村舍,持缽沿門講念經佛,意在激發當地村民複建寺院的誌向。如此一舉,甚為奏效。不日周圍的鄉紳、商號、村民等,紛紛捐助銀兩、財物,於泰定三年(1326年)動工重建寺宇。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興工進行了大規模的補葺完善,隻是香火不及於前。好在後來的朝代裏,雖屢有戰亂,但寺院和佛像的損壞程度不大。現存的建築,均為明代重修,總占地麵積達3000餘平方米。古刹建築群體,均為磚木結構。
古刹殿宇巍峨,飛簷四挑,樓閣高聳,亭台林立。頂部三色琉璃瓦相間,遠看飛閣流丹,氣勢十分雄偉壯觀。主體建築896平方米,以儀門的屏蔽磚雕壁牆(即照壁)為中軸。入門有一條長達20餘米的磚砌圍廊引道,由低而高漸次伸往院落。妙在這儀門的設置也頗有幾分氣勢,其建製為兩層樓式構造,主要精工於上層。頂部灰色脊獸,瓦掛青獸,四麵飛簷,周圍八柱支撐,形成回廊式樣。登臨鳥瞰,可一覽全寺景觀。
寺院殿宇分設前後兩院。前院亦稱外院,主要建有天王殿。落腳於此,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殿額傅山先生的書匾“山林埜趣”四個黑底金字,給人一種銅澆鐵鑄、雄偉挺拔的印象。據說這是當年傅山應邀在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兩渡何家講學期間,慕名覽寺所題。殿闊3間,進深2間,前後開門,可入後院,殿宇兩側設有四尊天王塑像,其身高均在3米左右。人物麵部生動飽滿,造型魁梧逼真,富有古代武士堅強有力的形象特征。